由日本福岛核事故引发的中国“抢盐事件”还令人记忆犹新;“毒奶粉”、“毒胶囊”、“皮鞋果冻”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公共事件更是让老百姓对科学知识的诉求一度升温。
一些新的研究观点认为,公众关注科学时,并不一定会关心科学知识本身,而是更加关注科学的社会影响、与自身生活的关联。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大光是国内最早倡导“公众理解科学”的学者。他认为,从食品安全、科研成果、自然灾害、实验室事故、科学家作假等新闻事件引出的科普话题更能抓住公众眼球,引起老百姓的关注。这种“由事而普”的方式,能在最短时间发挥最大效果。
他同时也认为,那些对科学知识本身进行普及的“有科而普”方式也不该被忽略,它能将某一领域的内容进行全面而充分的展示。“虽然它可能不能吸引大多数人,得不到太多的关注,但它的作用是长期的。”
不过,李大光还强调,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科普,作为“科学权威”的科学家团体,无疑担任着重要角色。
(《中国青年报》5.28 邱晨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