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5月17日 星期四

    文字有包浆

    王太生 《 文摘报 》( 2012年05月17日   05 版)

      文字有包浆,20岁的人,写不出40岁的文字;40岁的人,写不出60岁的文字。

      老者的文字,是脱去了穿着大半辈子的厚厚冬衣,没有20岁的俏丽,40岁的老成,不紧不慢,因为有岁月的风尘、汗水、手泽的浸润,经久的摩挲,幽光沉静。

      年少时,偶得孙犁的一本《尺泽集》,薄薄的200页,比16开稍窄,话不多,却耐人回味。

      那时,孙犁已年届古稀,他说自己的婚姻,是一个下雨天,还是他未来的老丈人在门梢洞里闲坐,两个说媒的,跑来避雨,随口寒暄:“给谁家说亲去?”“东头崔家。”媒人笑问:“你家二姑娘怎样?不愿意寻吧?”“怎么不愿意,你们就去给说说吧,我也打听打听。”就这样,经过来回跑了几趟,一桩亲事竟然说成了。

      巴金最后的文字,是为曹禺的遗文集《没有说完的话》写序。巴金躺在病床上,不能握笔,就由女儿李小林代笔。“躺在病床上,我经常想起家宝。六十几年的往事历历在目。北平三座门大街十四号南屋,故事是从这里开始。”

      那些轰轰烈烈的事、那些兴高采烈的事、那些大喜大悲、大彻大悟的事,老者的文字中极少提及,他们是坐在夕阳余晖里,尽想些温暖而幸福的事。

      我所在的城市,城北的一处老宅子修缮保护。房子的后人,一位清华大学的老教授,耄耋之年亲手写下幼年时在老宅的光影记忆。

      都说些什么?他说,小时候过年在家中吃云片糕、姑母出嫁、老祖母过世出殡、堂屋供桌上的器件摆设、庭院里的一棵核桃树、昔日河上各种船只往来穿梭……他,絮叨些家常话,说些依稀的景物,许多人都曾经历过的事情。

      一个人老了,从孩童走来,小时候吃过的食物,滋味还在嘴里回旋,像牛一样反刍。稚眼瞳瞳,看别人结婚、看别人忙碌、看别人离开尘世……一座庞大的记忆之城,在深蓝色的天幕上渐渐隐去,那些式微的小细节越来越清晰。

      我是在一个午夜的灯下,品读那些纸上絮语的。年轻时,落笔为文,情炽意热,词藻铺张。人到中年,我喜欢老者冲和的语调,浓烈转向平淡,简洁之中富于蕴藉。没有好大喜功,轻佻张扬,行到水穷处,从此返璞归真。

      (《北京日报》5.3)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