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繁荣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级政府纷纷以大投入打造各种“文化工程”。不可否认,“文化工程热”与当年各地一轰而起的“开发区热”颇有类似之处,政府仍是以搞工业建设、发展经济的方法发展“文化产业”。
但对“文化”来说,宽松的环境比金钱更重要。文化史早已证明,文化繁荣的核心是个人的创造、技巧和才华的发挥,是艺术家艺术灵感的迸发和个性的张扬。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艺术家才能真正有所创造,施展艺术才华;哪里的环境宽松自由,艺术家自然趋之若鹜。
法国巴黎之所以能成为文化意义上“19世纪的世界首都”,即因长期以来巴黎为各地艺术家生存提供了最为无拘无束的环境。直到20世纪上半叶,世界各地的作家、诗人、艺术家无不向往巴黎。
上世纪20年代留学巴黎的我国艺术大师庞薰琹(qín)回忆:巴黎的“拉丁区”有开设在地下室的咖啡馆,成为生活极端穷困的艺术家聚会场所,有人朗诵自己的诗歌,有人廉价出卖自己的油画,有人拉琴卖唱,更多的是在此以劣质咖啡打发时光或饮酒买醉。“法国政府为艺术家造了不少工作室,有很讲究的,也有租价很便宜的”,还有专门为学生和贫穷艺术家开设的小画店。“巴黎大歌剧院规定非穿礼服不能进戏院看戏,但是对于画家,虽穿的破旧,允许他们楼上请坐”。
一些艺术家为了迅速成名,耍尽噱头,千方百计迎合、取悦大众,庸俗不堪,然而,正是这种斑驳混杂的“混沌”状态,成就了巴黎的文化繁荣,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吸引力、影响力。
相反,如果要求所有作品都是“纯而又纯”、“完全正确”,要求所有艺术家都成为一架精密机器上的一个毫无个性的零件,结果必然是多年来全国只有几出“样板戏”,只有几张“样板画”,文化终将萎缩、凋敝。
同时,宽松的环境还需要得到法律的保障,而不能都是有关领导一句话就被禁,或者,又都是有关领导一句话就被解禁。
(《同舟共进》2012年第5期 雷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