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待岗、擅离职守者,乃至于服刑犯,都长期从原单位领取工资——浙江永康市5月3日发布《在编不在岗人员自查情况结果通报》,透露了上述情况。
通报显示,被通报的192名在编不在岗人员集中在当地交通局、公安局、城市管理执法局、教育局、卫生局或其下属单位,其中教育系统是“重灾区”,占88名。“这么多在编老师不上岗授课,而就我所知,永康教育系统临时聘用无编制的人数达到700多人。”永康市纪委书记蓝群英说。
据了解,永康将192名人员分成了7类。其中涉及人数最多的,是长期病事假或超假不归的人员,共69人,其中,有57人至今仍领着工资。其他类别还有“停薪留职”、“借用、借调、抽调”、“刑事处罚”等,其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被判刑的7人中,有4人仍领着工资或生活费。
为什么永康市会这么做?其实,“查空饷”最大动力来自上级的要求。据浙江省编办监督检查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浙江省就发布了关于开展市县机构编制实名制的通知,由于准备过程涉及资料较多,因此去年底才正式启动。
“当然,这里面的问题很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该负责人说,浙江省的目的是希望尽可能节省财政经费,能更多地投入到民生工程上。“吃空饷”的人在浙江省占多大比例,财政为他们付出的成本有多大?浙江省编办人士对此回应称,相关数据尚在统计中,还未有定数。
当地监察局人士表示,下一步实名制改革的核心是分类处理,“有些是真的生病,有些是偷懒,不同情况不同处理,再由各部门牵头拿出方案”。
(《21世纪经济报道》5.7 姚建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