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4月22日《扬子晚报》报道,南京市正紧锣密鼓复建“郑和宝船”。
缅怀历史,无可厚非,但不应如此劳民伤财。郑和宝船的资料早在明朝就被付之一炬,工艺如何、形制如何、材料如何等,一直是个谜,制造方自己也承认没有“参考资料”,既然如此,造出来的是“宝船”呢,还是“伪船”?
上世纪中叶,我们曾先后复制“司南”、“地动仪”等,根据文献中寥寥几笔,便将磁石做成勺状,结果转动不灵,并无指南功能;至于仿制的“地动仪”,也出现了将跺脚误认是地震的情况,这样的笑话,为何还要复制下去?
作为中国人,我们也以郑和自豪,但有出息的人会继承郑和勇于探索、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尊重科学的精神财富;而没出息的人就会画饼充饥,拿着自己想像出来的玩具船说:看,咱的传统多伟大!
(《北京晨报》4.22 蔡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