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60年代的石述思,多年来在一家大报担任部门主任。
与体制内的公职相比,石述思“时评家”的头衔更为公众所知。他在新浪和腾讯的官方博客,点击量分别达到四千多万和六千多万。
石述思是郑州人,1987年以河南省第13名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
冒挨骂的风险
石述思的新浪博客叫“老石说”,从3月6日到12日,共有6篇更新,涉及的都是时下的热点话题,如“两会”、归真堂、雷锋等。在《两会上的归真堂博弈》一文中,石述思说:
“如果现在找个廉价的方式证明自己很人道、很生态,那就拼尽全力声讨归真堂吧……但想到北京街头被人类无情抛弃的300万只流浪猫狗,俺又觉得这次保护动物意识提升的速度过于迅猛。”
显然,在当下“为熊请命”民意汹涌的情况下,发表这样的言论肯定要冒挨骂的风险。
有人评价石述思的时评:颇有“气场”。石述思说,在网络中,我不参与争斗,没有先天立场,只注重客观和理性。
从不回避敏感话题
石述思的时评,从不回避社会的热点和敏感话题,不仅有教育、住房、医疗,还有公平、贫富差距等。2009年,石述思总结出的“贫二代的18条标准”,曾在网络上疯狂传播;3月3日,他又总结出《中国寒门改变命运的十二条军规》,点击早已超过数十万。尽管两者都是揶揄和半开玩笑的文风,但指向的却是当下社会最大的痛处。
文字癖,是石述思对自己的总结。
但网络也改变着石述思。他说,自己会更多关注公众的意见和想法,以前写文章是自上而下的,后来更多是自下而上。他并不代表任何人,自己只是在代表自己的过程中,因为关注了民生和民意,所以与民意产生了一点契合。
网络也是磨砺
迄今为止,石述思并不认为自己是公众人物,尽管他承认自己有些名气。
他说,有一次自己着急去中央电视台录节目,时间来不及了就开车上了便道,结果惊到了一个中年男性。那位先生往车里一看,直接厉声训斥:“石述思,你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还违章,还好意思!”
石述思笑着说,挨训只能听着,以后约束好自己。
此外,石述思还要经常参加一些莫名其妙的活动,上各种莫名其妙的“影响中国人物”的榜单。当然,挨骂的几率也多了。
有时候,石述思的时评会触及到一些地方利益,网上就会有几百个“五毛”组织起来轮番叫骂。
当然,网上也有一些非常严谨的网民,真诚地给自己纠错或者讨论,比如引错了一个数据,甚至是一句诗歌,都会被人揪出来,对此石述思抱以感激。他说,他们让自己进步、严谨。而对于那些忠实的“粉丝”,他说,自己有时候犯懒,几天不写时评,粉丝就不答应了,给你留言,甚至推荐选题、爆料,他们让自己勤奋。
现在,石述思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上班、管理一个部门、撰写6个专栏的时评,以及诸多的社会活动“家人都觉得我是傻子,问我这么累干什么?”他说,以前还有虚荣心驱动,现在没有。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磨砺。
成为意见贡献者
大学时代的石述思不爱上课,成绩很差,但勤于写作,获得过两个省部级的新闻奖。199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财政部工作,1994年调到工人日报。很早的时候,他就和电视合作,是央视对话栏目的五个核心策划人之一,并成为著名的电视评论人。
迄今为止,石述思有几千场录像、五六百万字的作品,国家级的新闻奖得过14次,省部级新闻奖几百次。但他还没有整理过,也没有出过书。
“着什么急呢?人生很长,底牌在上帝手里握着,不要去看,人生的意义不在设计目标,而在找到方向。”
(《中华儿女》2012年第6期 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