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中华,重庆人,当代中国硬笔书法事业的开拓者、教育家、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自1980年以来,有400多种专著出版发行,总印数已突破亿册。
2011年12月9日,庞中华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演讲,讲述了自己的书法人生。
一本小书耗去十五年青春
走过不平凡的30年,中国硬笔书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一个新兴产业而蜚声海内外。
要知道,我从未受过书法的熏陶和洗礼。学生时期,我曾想当个诗人,像李白那样“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18岁时,曾在《重庆日报》发表诗歌作品。那是一个极左的年代,当诗人的愿望受到批判。有前辈告诉我,写诗会犯路线错误,弄不好一生都完了。于是我选择学习写字,因为写字不涉及意识形态,没有当诗人那么危险。
仔细一想,写字也就是毛笔字和钢笔字。毛笔字书法历经两千年,涌现出众多的书法名家和流光溢彩的艺术佳作,令我辈望山兴叹。于是我想到现在人人使用钢笔、铅笔和圆珠笔等硬笔,我可以作硬笔书法的探索。
“文革”年代,我成了一名地质勘探队员,辗转在大别山、太行山崇山峻岭之中。最初临帖,是用钢笔临摹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毛笔字的点画、结构和神韵都可以学习,而毛笔字的藏锋、回锋和提按等方法则弃而不用。很快就找到感觉,在“似与不似之间”形成个人的特色。后来,我用这种方法遍临了许多古代名家的真、草、篆和隶的碑帖,并于1968年写出我的第一本小书《谈谈学写钢笔字》(简称《谈》)。
我满怀热情,把书的稿件寄给上海、北京等地的出版社。那是一个万马齐喑,百花凋零的年代,没有人会去关注一个深山地质队员那微弱的呼唤。直到1980年7月,在文化界前辈江丰、文怀沙先生的热情关怀下,书终于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
成为专职书法教育工作者
上世纪80年代末,《谈》已印刷千万册,仍然供不应求。1980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率先对《谈》给予热情评价,随后,《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媒体都作了正面报导。时代催人,我重新充电读书法史。1981年4月,我开始了全国各地的硬笔书法讲演。
1985年4月,我辞去地质队的工作,到郑州创办“中华钢笔书法函授中心”,成为专职书法教育工作者。
我从被认可是“中华民族文化核心”的书法教育入手,证实我们先辈们的高论。例如汉代杨雄关于“书为心画”的学说;清人刘熙载关于“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郭沫若则指出写字可以培养人“耐心、细致、做事有始有终,关心人、体贴人”等良好风范。
我的第一个教学实验基地在山东省阳谷县。山东省公安厅的专家告诉我:推进书法教育后,阳谷县中小学生犯罪率降到历史最低点。原来阳谷县的书法教育,真正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做事有始有终”等许多好的品德。于是厌学、逃学的少了,留恋网吧的少了,打架、翻墙头的少了,犯罪也就自然少了。
(《光明日报》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