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纽约时报》刊出文章,指控苹果在亚洲的代工工厂富士康在中国的一些生产厂劳动条件恶劣,是“血汗工厂”,一场针对“中国血汗工厂”的“道德攻势”随即展开。
正如许多观察家所指出的,“道德苹果”呼声的背后,是掩饰不住的功利诉求:制造业协会等团体炒作这一话题,目的是“让制造业回家”,把流失到海外、尤其中国和东南亚的制造业产能拉回美国本土;工会炒作这一话题,是因为美国失业率高企,这些“工人阶级”试图把在他们看来被抢走的饭碗夺回来;至于议员和其他政客,既然做这样一番姿态便可讨好选区和选民,那么自然不妨高声喊叫。
然而,3月4日《奥地利新闻报》算了笔账,如果苹果ipad在奥地利制造,按照当前的利润率,单价绝不会低于1300欧元(约合10790元人民币)。由此类推,劳动力成本和奥地利仿佛的美国本土,一台ipad的价格也会只高不低,这样的“道德苹果”在当前经济不景气背景下,还能复制“三年换代两次、一再制造电子数码产品新时尚”的商业奇迹吗?当美国选民们不得不忍受更贵的“苹果”时,他们还会在意这“苹果”是否是美国“纯血”吗?
苹果公司曾经指出,生产线在境外不意味着就业岗位的流失,“做大的蛋糕”使苹果为美国多创造了51万个就业岗位,而产能回撤可能导致市场萎缩,届时“水落船低”,就业岗位、尤其是高薪的岗位可能反倒会大批被裁减。
事实上,倘若代工厂的产品和产能不被认为威胁到美国人的饭碗和数据,并直接影响到选情,美国人也不会揪住富士康问题不放。说到底,“道德”和“公平”、“开放”之类贸易口号一样,只不过是在“利己”这个不太好看辞藻上涂抹的一层金漆罢了。
(《国际先驱导报》3.9 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