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3月08日 星期四

    玛丽·科尔文:有温度的战地新闻

    《 文摘报 》( 2012年03月08日   07 版)

        2012年2月21日夜,叙利亚,霍姆斯的巴巴阿玛区。56岁的《星期日泰晤士报》战地记者科尔文正通过卫星电话为BBC传回现场报道:“今天我看到一个小婴儿死去了。这个婴儿才两岁,脱下他的衣服后,看到弹片击中他的左胸。……这样的事情不断、不断、不断地发生着。”

        第二天,几枚火箭炮击中了她所在的临时新闻中心,她与另一位法国摄影记者没能逃脱这一死劫。

        此刻的霍姆斯,是地球上最凶险、情势最复杂的地方。一座围城,比炮弹飞得更快的是未经证实的视频、流言、甚至刻意散播的谣言,政府和反对派互相指责……鲜有人知道这里到底在发生什么。

        而这正是科尔文和她的同行们想要弄清楚,并传递给世界的。

        这只是她经历的十余次战争中的一次。从车臣的崇山峻岭到印尼的热带雨林,从巴尔干的凯斯特丘陵到伊拉克的黄沙千里,几乎哪里有硝烟,哪里就可以看见她的身影。

        2001年在斯里兰卡,她深入反对派泰米尔猛虎组织,一枚手榴弹落在她身边,弹片夺去了她的左眼。之后她就用一块黑色眼罩盖住左眼,这一颇似加勒比海盗的造型反倒成了她的个人标签。

        科尔文当初从家乡纽约长岛去耶鲁上大学时的愿望,无非是想写点无病呻吟的小说。大学毕业后,她先是在一家小报工作。一年后转投合众国际社,并说服合众国际社派她到巴黎分社,凭着青年锐气,她很快晋升为巴黎记者站站长。而她却在这时转投《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2010年纽约的一次演讲中,科尔文这样陈述自己的理念,“在一周7天,一天24小时新闻滚动、博客和微博的当今时代,战争报道基本上没有改变——总得有人去那里亲眼看看发生了什么。”

        不同于西方传统新闻观崇尚的冷静的“壁上观”式的报道,科尔文的报道是热的、充满情感的,这从她发回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来:她并不回避选择立场,那就是同情平民、同情弱者的立场。

        她曾经的同事,英国《卫报》的评论员罗伊·格林斯拉德回忆道:“她说她的职责是做见证人。她说她对进行轰炸的飞机是什么型号、地面上向空中开火的大炮口径是120毫米还是150毫米没有兴趣。”

        (《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7期 郑阳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