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球,在中国历史上曾繁盛一时,以唐代为最高峰,至清才衰微,前后风靡千年左右。马球从何而来,争议颇多,一说自波斯来,一说自吐蕃来,一说自印度来,以波斯说最为公认。
唐人是非常喜欢马球(当时叫击鞠)的,唐玄宗李隆基即是高手,曾以4人应战吐蕃10人,居然取胜,唐僖宗也善此道,自称可当马球状元。在他们的影响下,全社会都以会打马球为荣,不仅骑兵以它为训练科目,连科举士子中也有高手,比如诗人杜牧。
唐朝马球运动中心在西安,但到了辽代,北京马球影响渐大,皇城内就建了马球场,每年端午节,皇家召集皇族及各将领参加马球赛。
辽灭亡后,金继承了这一习俗,且允许“百姓纵观”。据文献记载,金代马球“状如小拳,以轻韧木其中(中空)而朱之(涂红油漆)”,比赛方法是“各乘所习马,持鞠杖,杖长数尺,其端如偃月,分其众为两队,共争击一球,……击入囊者为胜”。
元代皇室击鞠活动依然活跃,但所击之球已改为“大皮缝软球”。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沿袭辽、金、元的旧俗,设立了“击球、射柳之制”,于每年端午节和重阳节举行击球、射柳活动。
进入清代,马球活动渐衰微。因为满人统治中原后,禁止民间养马,这给马球运动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到清康熙时,马球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虽然民间马禁已渐渐取消,但传统隔了一代,再下一代人基本就接不上了,加上马价格高、饲养困难,不能带来直接收益,人们自然也就无心恢复。
(《北京晨报》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