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2月28日 星期二

    因为同学在那里,聚会在那里,平日里的一些日子才不那么难耐。

    同学,至少还有你

    白岩松 《 文摘报 》( 2012年02月28日   05 版)

      不知什么因素,一种时尚正在快速地扩张,那就是同学聚会。儿子与同伴们十来岁已常有聚会;母亲,七十多岁了,一回老家,最盼的也是老同学聚会。

      一个班级,是否可以常常聚会,一来要看上学时期班级的气氛和友情的密切程度;二来要有几个热心张罗的人,用他们的辛苦与热情点燃那些半推半就欲走还留的同学;第三,还需要组织者拥有智慧,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聚会的理由。

      我的一位天津同学留下了一个经典感慨:每次咱们班聚会,我都只记得前半截,后半截都是下次聚会时同学们讲给我听的。因为每次后半截,我都喝多不记事了。

      大学入学二十年,我们组织聚会。先回到原来的教室,老师们也被请了回来。一开始,就是老照片播放,二十年的岁月,不要说有时认不出别人,估计连自己都难以辨认,在一片“这是谁”“这是我吗”的七嘴八舌中,慢慢地,开始“老泪长流”。

      有时候,岁数越大越让人产生幻想:人世间,为什么不能一直上学到永远?同学分开之后,反而比大学校园里还亲还互相牵挂。聚会多了,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岁月的催化下,我们的友情已经变成亲情,每一次聚会,都使得亲情的成分进一步发酵。

      不必担心岁月匆匆,过去的一切都会模糊,没关系,想不起来的,同学替我们记得。

      (《广州日报》2.14)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