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学扩招和高校自身的扩展,很多院校相继开设了文科专业。但事实上,一些高校并不具备开设相关专业的条件,师资短缺便成为它们需要面对的一个大难题。于是有的高校使用本校其他专业老师跨专业授课,而这些老师也被学生们俗称为“万金油”老师。
北京某高校的卢老师(化名),给08级新闻专业学生上新闻学原理、外国新闻传播史、网络文化传播、大众文化研究、美学和视听语言6门课。他本硕读的都是中文专业,博士念的是电影学专业。可能是由于专业不对口的原因,一些学生反映他的课水平不够高。“在他的课上,同学们满脸疑惑的表情较为常见。”
“万金油”老师的存在,引发了人们的争议。
支持者认为这种老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和阅历,他们会带来一些思考问题的新模式和新思路。而专业出身的老师局限性相对较大,看问题显得单一,对学生的启发性也不大。”
批评者则认为这样做会影响专业度。“‘万金油’老师的课专业性严重不足,隔行如隔山,一个老师跨专业教授一门自己之前没有深入接触过的课程,很多东西只会局限在表面,无法进一步深入下去。”
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指出,要想避免“万金油”老师现象的存在,就应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市场竞争机制。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到相关情况、拥有充分的选择权,自主地选择大学和专业。如此,那些依靠“万金油”老师授课的高校便会因招不够学生而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自然消亡。
(《北京青年报》2.14 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