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2月16日 星期四

    应酬多 吃不消

    《 文摘报 》( 2012年02月16日   02 版)

        应酬多,是许多人的切身感受。不仅商务人士如此,国家公务员、基层干部、普通百姓等也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应酬。

        “饭局”成了生活常态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让北京一家IT企业销售主管陈飞觉得筋疲力尽。“太累了,应酬太多,从12月份开始,每周都有三四天参加各种饭局、聚会,‘喝顿大酒’少不了,身体毁得够呛。”

        陈飞说,这些应酬大多属于工作性质,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客户、代理商、公司内部的聚餐。

        好不容易忙到春节长假,回内蒙古老家过年的陈飞却没闲下来。“家里的亲戚朋友需要走动吧,一年就回家这一次,不去看望长辈是失礼,去了不吃饭是不给面子,吃饭不喝酒是主人没招待好,所以每天都长在饭桌旁边了,感觉就是从早喝到晚。”

        还有一些应酬则是他主动张罗的“感谢饭”、“关系酒”,“我儿子去年上幼儿园,托了好几个朋友帮忙,年底请他们吃个饭,一是表示感谢,二来加深一下感情,以后再办事就更方便了。”

        应酬为何这么多?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李强分析说,应酬多,首先和我国的关系型社会有关。在关系型社会中,关系交往变得很重要,什么事情都要通过关系来解决,因此,人们把很大精力放在人际交往上,而应酬恰恰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次,应酬多也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以前中国不富裕,老百姓兜里也没钱,现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大大扩展了应酬的范围,从吃饭、喝酒到唱歌、桑拿、打球,各种形式五花八门。“此外,公款消费是应酬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京一家民营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李涛表示,应酬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不能单纯地认为就是吃喝玩乐,更不能一棍子打死。李涛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世界500强的外资企业做销售,“公司的培训材料是全球通用的,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即要尽可能多地占用客户的时间,包括私人时间。举个例子,我们去拜访一个新客户,如果仅仅是公事公办,也许不到5分钟就谈完了。但如果请对方吃饭、活动,至少有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让人家去了解你和你的公司,合作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增。”

        铺张浪费之风刹不住

        “以前当副书记时是安排应酬,当上镇长后就变成了被动应酬。”山东某乡镇镇长张正(化名)颇为感慨。

        在国家某机关做公务员的小佳说:“逢年过节,各种饭局就多起来,有许多还推脱不掉,搞得人很疲惫。有一次吃饭吃到快12点,我都困得睁不开眼睛了,差点在饭桌上睡着。”而记者在基层采访时,经常能看到基层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一晚上要陪好几桌客人,有的是来检查、视察工作的上级领导,有的是前来投资洽谈的客商,有的是前来学习经验的兄弟单位,哪个都怠慢不得。

        李强表示,减少应酬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关系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变,刹住公款大吃大喝的不正之风。据介绍,在香港,如果送礼应酬师出无名,被送礼或者被请客的人都会感到后怕,甚至转身就向廉政公署举报。

        (《人民日报》2.9 冯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