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2月16日 星期四

    “民生支出”各地标准不一

    《 文摘报 》( 2012年02月16日   01 版)

        全国多数省市的财政民生支出比例已逐一公布,这一比例正在形成一个排行榜。记者获悉,财政民生支出被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目标任务考核范围是从2011年开始的,从目前公布的数据看,大部分省市集中在70%到80%。

        目前财政部对财政民生支出界定了统计范围,将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等事务、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住房保障支出、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等13个方面确定为财政民生支出统计范围。

        所谓财政民生支出比例是以上各类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如果按照这一范围统计,很多地方都能在70%以上。”一位地方财政官员告诉记者。据了解,安徽省2011年财政民生支出比例为78%,广西、河北和天津也都达到了75%左右。

        但重庆市却交出了一个看起来“最差”的成绩单,民生财政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5%。重庆市相关官员认为,按照上述口径计算,重庆也能得出70%以上的比例,但民生支出不应什么都往里装,“比如教师工资提高也算民生支出,是否有些不太合理?”

        因此,在2011年底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城市建议统一和修改全国财政民生支出统计口径,让各省在一个起跑线上。但更多的省市质疑过宽的统计范围得出的过高比例,他们认为统计应更贴近老百姓的真实感受。

        不过,也有专家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就认为,注重民生支出比例是自相矛盾的事情,在财政支出构成上去划分哪些是民生支出,哪些不是,无异于说财政支出一部分是以人为本,一部分不是以人为本,那么民众自然会认为,不是以人为本的那部分支出应当取消。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曙娜则表示,民生支出的排行是绩效考评中的一项,即对投入的考核,但政府支出是否合理不能靠一个单一的指标体系去考核,而应是一系列指标体系,比如应该有一个从产出角度设计的考核,即这些民生支出产生的结果。

        (《经济观察报》2.13 席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