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2月04日 星期六

    西湖名人墓地之劫

    《 文摘报 》( 2012年02月04日   05 版)

        杭州孤山和西泠桥附近坐落着三十多座名人墓冢,1964年,为了“扫除腐朽反动的思想影响,改变与‘鬼’为邻的不合理现象”,这些名人墓冢被集体迁至鸡笼山马坡岭脚下。1965年1月29日,杭州西湖边孤山旁的秋瑾墓也消失了。

        周总理叫停拆墓运动

        据时任浙江省委宣传部代理部长的陈修良回忆,早在秋瑾墓被拆10年前,也就是1955年,毛泽东已有拆除西湖边名人墓的念头。

        从这年11月至第二年1月间,毛泽东大部分时间住在杭州的刘庄,也就是今天的西湖国宾馆。有一次同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江华一道凭栏远眺,看到孤山一带有许多名人坟冢,感慨道:“西湖边的坟墓太多了,这些坟墓可以拆迁一下,埋到郊区去。”江华闻言连连赞同,表示立即照办。一夜之间,西湖边,特别是刘庄草坪上的一些墓冢就被搬掉了。

        西湖边自古以来名人墓葬众多,尤其是被称为“西湖人文荟萃之地”的孤山,自南宋隐士林和靖在此“梅妻鹤子”终老一生后,这里一直是名人们心仪的长眠之地。尤其是晚清、民国之际,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等一干辛亥英烈陆续归葬于此,孤山由是成了“西湖深厚人文底蕴的一部分”。

        也因此,杭州市委对拆墓之事颇多抵触。3月1日向浙江省委打报告称,“对孤山、西泠桥一带坟墓,我们决定保留不动者,有秋瑾墓、苏小小墓、林和靖墓、徐锡麟墓,苏堤西头张苍水墓、章太炎墓亦均未动”。其他如陶成章墓、苏曼殊墓、武松墓等十四座,则被拆除搬迁。

        地方民主党派人士更是立即向周恩来总理提意见。周恩来随即致电浙江方面,叫停了这场拆墓运动。其后,已经动手拆除的12座名人墓还得到了修复,1950年代的这场风波,就此告一段落。

        “扫此荒唐”

        这只是拆墓风波的暂时平息。

        1964年,正当中国社会生活急剧泛政治化之际,毛泽东秘书胡乔木在西湖汪庄5号楼休养时写的一首《沁园春·杭州感事》,成为拆墓风波再起的由头。

        胡乔木的原词是:“土偶欺山,妖骸祸水,西子犹污半面妆。天共我,吼风奇剑,扫汝生光!”该词送毛泽东审阅时,毛泽东将末句改定为“谁共我,舞倚天长剑,扫此荒唐”。修改后还加了批注:“杭州及别处,行近郊原,处处与鬼为邻,几百年犹难扫尽。今日仅仅挖了几堆朽骨,便以为问题解决,太轻敌了。至于庙,连一个也未动。”这阕毛泽东亲笔改过的词,在当时的《浙江日报》第一版显著位置刊布,成为“拆墓运动”的檄文。

        12月2日晚,从西泠桥头的苏小小墓开始,一场突击拆墓运动开始了。

        在1964年这场拆墓风波中,杭州城内纷纷传言,苏小小墓棺椁内只有一只红色绣花鞋,并无骨骸。同样因传说而家喻户晓的武松,其墓冢也在这晚被毁。

        长久以来,世人都认为武松墓只是想象冢,不过美术家姜丹书却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一经掘发,赫然有棺,且长大,而棺木已朽,从朽缝中窥见其骨亦颇长大,乃即壅复原状。”当武松墓在1964年被打开时,姜丹书的描述果然被证实:腐朽的棺柩里,确实有白骨,然后工人们把遗骨盛进骨瓮,也由汽车运往鸡笼山的乱坟堆中安葬。

        墓劫

        无论衣冠冢、想象冢还是空冢,在1964年12月2日那个晚上,西湖边三十多座墓冢都被挖开,分类处理:与辛亥革命有关的裘绍、尹维峻夫妇、徐锡麟、陶成章合为一组,苏曼殊、林启、徐寄尘、惠兴、林寒碧为另一组,随后地方政府于12月15日在鸡笼山马坡岭修成了10座小型合墓。至于苏小小墓、林和靖墓等,则“拆除后不予重建”。而后,杭州市园林管理局向西湖公社征用了鸡笼山马坡岭脚的15亩土地,整理后作为辛亥革命烈士和政治文化名人墓地。

        基本搬迁完毕后,1965年1月28日,杭州市园林管理局决定,拆除西湖西泠桥附近的最后一个坟墓,也就是用钢筋混凝土铸成的秋瑾墓。

        到3月6日,这场为期一个半月的“彻底革命、除旧立新”运动,分5批一共拆掉坟墓654座。

        墓地回迁

        当秋瑾等人再次被记起时,已是15年之后。

        “文革”结束,随着岳庙重建,名人墓冢也陆续回迁。1981年,秋瑾墓在西泠桥的另一端重修。1988年,似乎连政治“不达标”并无骸骨的苏小小,也因才情和凄美的爱情故事而受到礼遇,在墓亭原址上修造了六角攒尖顶亭,名“慕才亭”。新千年时,章太炎墓、于谦祠等又一批名人墓葬及纪念祠堂,也被回迁或恢复。

        然而,并非每一个迁到马坡岭的名人墓冢,都能顺利回迁。

        “当时迁坟非常仓促,几乎是一夜之间,很多坟冢没有任何记号,只有问村里的老人。”杭州名人纪念馆馆长沈建中说。

        苏曼殊等人的墓冢,因为墓碑毁于文革,加上当初草草重埋,一度无法辨认,有的墓只能看到隐隐约约的小土堆,有的则完全湮没。最终只能立碑纪念,而无法再寻回他们的遗骨。

        (《看历史》2012年第1期 毛剑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