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1月31日 星期二

    我们所渴求的“小康社会”

    《 文摘报 》( 2012年01月31日   06 版)

        2011年岁末,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该报告宣布: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2010年人均GDP达到29992元,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80.1%,中国人民所日益渴求的“小康社会”接近全面建成。

        这显然是个喜讯。可是,不少人却提出:我们已生活在“小康社会”中了吗?为什么官方所公布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与民众个体感知,会有一定反差呢?

        在当今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小康社会”就是“美好社会”,“小康生活”就是“幸福生活”。所以,事实上,一般民众衡量我们有没有建成“小康社会”,心中自有“一杆秤”,主要是看社会是否美好,生活是否幸福。由于“富裕”并不完全等同于“美好”和“幸福”,所以在老百姓看来,即使我们的社会已成了一个“富裕社会”,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已是一个“美好而幸福”的“小康社会”。

        事实上,中国的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对“小康社会”内涵的认识是“与时俱进”的,它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全面”的概念,包含在这一概念中的内容已不再仅是一些经济指标,而是逐渐增加了社会、文化、精神、生态等的因素。中共十六大提出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解放日报》1.23 陈学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