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者的印象中,多少年前的春节京城曾经一度焰火鼎盛。除夕夜,振聋发聩的鞭炮声总是从夜里十一点前就响起,一直持续到凌晨三四点钟。
然而去年除夕夜十二点,记者站在位于西二环119指挥中心的平台上时,却在不禁感慨,放花的真是一年比一年少了。刚过十二点半,燃放高潮就已经过去。
今年春节,北京市销售烟花爆竹的零售网点比去年下降了一成,北京三家烟花爆竹销售公司的整体备货量从去年的91万箱减少到了80万箱。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很多“80后”往上的人来说,理性的消费理念和居高不下的烟花价格,是影响他们燃放热情的主要原因之一。
56岁的退休职工张女士告诉记者,这几年北京花炮的销售价格一直都不低,动辄几百甚至上千元的烟花,老百姓根本承受不起,放起来就跟“烧钱”差不多。
“自己放和看别人放都一样。想看花抬头看天上就行,自己干嘛花那冤枉钱!”在北京某公司上班的王先生说话很直接。
而在“禁改限”中长大的“90后”们,从小就没有建立起对烟花爆竹的兴趣。
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尹女士的儿子今年15岁。尹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平时更多的时间是在上网,下歌、玩游戏,大年三十也是如此。现在的孩子有钱更愿意去买手机之类的电子产品。”
首都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小黄,1990年出生,4岁时就赶上禁放了。小黄告诉记者,从小看到电视上每年报道燃放烟花爆竹导致伤者流血打绷带的画面,让他和同学们都觉得放花太危险!现在电视、电脑、游戏机等电子产品充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东西的娱乐性以及带给他们的愉悦感,远比烟花爆竹要强多了,“有钱不如买新款手机”。
(《北京晚报》1.20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