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1月12日 星期四

    丁书苗的人生“过山车”

    《 文摘报 》( 2012年01月12日   08 版)

        她出身农家,发展成身家几十亿的商人、慈善家,近因卷入刘志军案被调查,政协委员资格也被撤销……   

        “她韧性十足”

        丁书苗1955年生于山西省沁水县古堆村。她有着中原女人的鲜明特点,“身高超过1米7,长相憨厚,性格豪爽。”她家境贫寒,早年丧母,由父亲一手带大。

        上世纪70年代,丁书苗经人介绍,嫁到王必村。

        堂妹丁陆苗对丁书苗唯一的印象是“与常人不一样。”计划经济时代,村民们每天下地干活挣工分,她却不愿下地,而是到各家去收鸡蛋,再送到县城卖。丁书苗带上干粮,提着鸡蛋,一走就是一整天。

        “丁大字不识一个,一斤鸡蛋2元,一斤半就算不出多少钱,还得问别人。”说起这件往事,王必村的村民忍不住笑了。在村民们的印象中,“丁书苗有本事,韧性十足。比如她找人帮忙,被拒绝不生气,会一次又一次找。而且胆子大,你给她出个主意,她什么都敢做。”

        村民们说,“丁书苗很会做人,比如去贷款,你贷给她10块,她能拿出8块搞关系。有些人愿意跟她打交道。”

        丁不甘于农村的日子,改革开放后,便去了晋城,开了家饸饹馆。这次出走,让丁书苗跨出事业的第一步。丁从农村走出去,没有任何特长,亦谈不上美色。但她深得中国农村人情社会的处世之道。这也是其日后发展的关键。

        运煤发家

        知情人说,丁书苗开的饸饹店,来吃饭的煤车司机很多。丁做生意大方、实在,与这些司机打成一片。

        晋城被誉为生长在煤堆上的城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路运输是主要的手段。“丁可能就是与司机的交流中,得知这一行当的利润可观。”知情人称。

        丁买了一辆车,在卡车司机的带领下跑起煤炭运输。

        当时,卖煤成本极低,但由于运力不足,很多煤被堆在晋城路边或填满了水沟。

        吉春河曾在晋城从事煤炭生意,并在当地拥有煤矿。他说,当时谁能把煤运出去,谁就能赚钱。

        于是,大量贩煤者将目光转向铁路。丁书苗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找关系,用火车运煤。

        丁书苗在晋城的运煤事业得到两个人相助,一个是吉春河,另一个是王刚(化名)。王当时是晋城市政府管理煤炭产业的官员。

        王刚还记得第一次见丁书苗的情形。“当时,丁来办公室,说想发煤。让我找人帮她。她布衣,布鞋。她需要的是起家的本钱。我没法帮她,拒绝了。”

        一次、两次、三次……不管刮风下雨,丁书苗都骑着自行车,去找王刚。进不了办公室,她就在大门口等。

        王刚被打动了,便将煤商吉春河介绍给丁书苗。“我亲自为丁书苗担保,吉春河借了她2000块钱起家。”

        丁书苗起先与一些乡镇和市属煤炭公司合作发煤,随后生意越做越大,并投资买下了40多节自备车车皮。

        丁书苗开始找吉春河以及其他一些煤商合作,买煤,然后发往南方。她的资金积累开始丰厚起来。    

        “车皮”财富,聚散如烟

        丁书苗在煤炭运输业里面,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本事:能拿到车皮计划。

        要向外运货,必须要有“车皮计划”。在铁路运力的紧张时代,“车皮计划”亦成为一项紧俏资源。

        一位铁路系统的人士分析说,地方上的铁路局拥有着分配车皮资源的极大权力,“也就是说,他想不给你车皮计划,你也没办法。”

        晋城沁水县一位煤炭运输业内的人士告诉记者,丁书苗在晋城生意做大后,又去了郑州铁路局找关系,以获取车皮计划。

        知情人介绍,丁书苗当时凑了10多万元,在郑州住了一两年,每天去郑州铁路局找相关领导。她接触不到领导,就去接近领导家属,陪她们说话、购物,熟了之后再接近铁路局相关领导。

        就此,丁书苗做起了贩卖“车皮计划”的生意。她充当中间人,获得“车皮计划”后,再转让给需要用车皮的客户。中间人会从中收取劳务费,一般一个车皮为两三百元,运力紧张时,会炒到近万元。

        吉春河认为,贩卖车皮比发煤更划得来,属于包赚不赔的无本买卖。丁拿到车皮也无非是能吃苦,善于走人际关系。

        晋城一位与丁书苗相熟的官员告诉记者,由于丁不善于经营,她在自备车上亏了不少。

        吉春河记得,丁书苗是在2000年左右离开晋城的。在吉的印象中,丁书苗离开晋城时没赚到多少钱,她在发煤时还曾被人骗过。“煤发过去后,对方不给钱。她损失不小。”      

        北上10年,财富剧增

        晋城官员王刚再次见到丁书苗,是在2008年的北京。

        当时他与晋城市领导在北京办事,领导提出,顺道去拜访山西企业家丁羽心。见到丁羽心时,王刚吃了一惊,“这不是丁书苗吗?”

        那时,丁书苗已是博宥集团董事长。

        到北京后的丁书苗,改变的不仅仅是名字。

        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10月9日,丁在北京注册成立中企煤电工业有限公司,年经销电煤400万吨,铁路运力500大列以上。2006年1月,丁书苗成立了北京博宥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

        2007年12月,丁书苗的博宥集团,注册资金增加到1.2亿元,公司业务开始陆续向高铁设备、影视投资、广告传媒及铁路建设等诸多领域延伸。

        丁书苗的山西金汉德环保设备有限公司,顺利中标京津铁路声屏障工程,并被铁道部评为样板工程。

        媒体曾报道,有铁道部人士表示,金汉德引以为自豪的75万平方米铁路隔音墙生产线建设项目,连环评都无法通过。

        在一年的时间里,武广高铁、郑西高铁、广深港高铁等相关项目,均由金汉德独揽标权。

        随后,丁书苗又涉足高铁的动车轮对生产。所谓轮对,就是火车车轮加上一个车轴,将其连接起来,是高速火车的重要部件。

        王刚告诉记者,“我们也是后来知道,丁书苗与铁路部门一些领导人攀上关系。没有这些,她拿不下工程。”

        据媒体报道,博宥集团于2008年初,资产总额为4.74亿元;2010年9月,资产总额已达45亿元,其中26.5亿元经审计来源不明。    

        成了扶贫开发典型

        晋城煤商吉春河与丁书苗保持着联系。当丁的财富急速增长后,他曾劝过丁书苗,“你现在做大了,应该做些慈善活动。丁还是挺听我的。”吉春河说。

        丁书苗从事慈善大约始于2006年。那年,丁书苗出资50万元,帮助湖北罗田县平湖乡胡家河村修建乡村公路。2009年,丁获评“中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2010年5月,在福布斯中国慈善榜上,她以9000万元捐款名列第六。

        据不完全统计,丁书苗最近几年的慈善投入,累计近5亿元。

        在采访中,丁书苗的一些老乡说,“我们这些家乡人没得过她的好处。”

        因为建水库,王必村有部分村民后来迁到了张峰村。他们希望丁书苗能捐款建一所学校。“我们去找丁,没有回应。”迁到县里的村民也曾联系丁书苗,希望她能帮大家开通管道煤气,也被拒绝了。

        王刚认为,丁书苗这样热衷慈善,或许还有换取政治资本的因素在里面。她这种做法非常不明智,因为她没有实体,这样大量的捐款虽然换来了好的名声,实际上也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这么多钱,怎么赚来的?一查她账就查出问题了。”王刚说。

        成败人际网

        在采访中,不断有人说,丁书苗是个很有能量的人,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都能被丁书苗编织进她的人际网络。

        在2008年左右,丁书苗加入了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成为副会长。该协会现有团体、企业和个人会员700多个,会员拥有资产总量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

        丁书苗的人际网络还开始向国际发展。

        2008年4月,博宥集团与当代英才(北京)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合资成立英才会所股份有限公司,丁书苗任法人代表。

        迄今已有包括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法国、匈牙利等多国政要和前政要应邀,担任会所高级别咨询理事。

        晋城市一位媒体人士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一位省领导到晋城视察,当时车队到沁水县,停在公路边。一个农村妇女不知何事,想挤上工作人员车辆,但是被推了下去。

        “我当时作为记者随队采访,看到这情景,觉得这农妇胆子真大。”该媒体人士说,后来他才知道,这名妇女就是丁书苗,想借此结识官员。

        晋城官员王刚回想丁书苗的人生轨迹,替她惋惜。王说,她被冲昏了头脑,沉迷于不义之财,当初的勤奋、执着已经不见了。或者说,她迷失了自己。

        有媒体曾报道,铁道部有官员接受丁书苗请托,内定多家企业中标铁路建设项目。丁书苗等人向中标企业收取中介费。

        吉春河仍记得,以往逢年过节,丁都会给他发短信,或电话交流。他曾多次劝丁书苗回晋城发展。

        “我一直想让她做农业,回报生养她的农村。但每次电话里她答应得好好的,就是不做。”吉春河说。

        (《新京报》1.9 陈宁一 刘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