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加里宁格勒——让俄德纠结的“飞地”

    《 文摘报 》( 2011年12月17日   07 版)
    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火车(南)站前的加里宁雕像

        从莫斯科向西飞行不到两小时,在跨越白俄罗斯和立陶宛两国后便又重新回到了俄罗斯境内,这片位于波罗的海之滨的俄罗斯飞地就是加里宁格勒州。作为俄罗斯最西端的一片领土,它还是哲学巨擘康德的故乡。

        1944年,盟军的空袭重创了德国纳粹第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的柯尼斯堡,几天几夜的大火把城市变成一片焦土。德国战败后,柯尼斯堡及周边地区按波茨坦协定并入苏联版图。1946年,为纪念当时去世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米哈伊尔·加里宁,该市由柯尼斯堡更名为加里宁格勒,其周边地区为加里宁格勒州,并沿用至今。

        虽然历经磨难,但是这个原来的东普鲁士首府仍然会不时向世人展现它的历史印记。在加里宁格勒街头,会经常看到凹凸不平、表面被磨得发亮的石板路。对于地处东欧平原的俄罗斯欧洲部分而言,石料算得上贵重的建材。类似的街道,在俄罗斯并不容易看到。

        每年都有很多德国游客光顾这里。他们大多慕名而来,主要是想亲眼看一看先辈们曾居住过的地方。城市里的很多石板也被德国人当宝贝一样用集装箱运回国去,以用于对先辈的缅怀和对家族的永久纪念。

        同城区相比,郊外则更明显保存了其几十年前的风貌。当汽车行驶在乡间道路上时,司机会指着马路两边高大茂密的树木提醒你说:“这都是德国人种的树,后面的房子也是德国人住过的。”这些两三层高、形态各异、通常带尖顶和拱门的小楼大概有超过百年的历史。  

        如果说德国人对失去的柯尼斯堡态度复杂的话,苏联人的心态也曾经显得特别纠结。过去,除了所有新建筑都必须符合“苏式”标准外,一些带有德国印记的遗迹还被下令拆除。不过,位于市区中心的柯尼斯堡大教堂却是个例外。这座建于13世纪的哥特式天主教教堂,之所以被“容忍”其保留原样,主要是因为康德在1804年葬于此地。另外,这里的残垣断壁还被看成德国法西斯主义被彻底消灭的“象征”。

        时过境迁,“冷战”的终结为柯尼斯堡大教堂迎来“新生”。1992年,在一些德国企业的赞助下开始了这座教堂的重建工作。几年后,教堂和康德墓终于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世人。据介绍,加里宁格勒市正在制订规划,柯尼斯堡市中心原貌有望得到恢复。

        (《参考消息》11.10 耿锐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