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年轻人“啃老”实属无奈?

    《 文摘报 》( 2011年12月17日   02 版)

        数据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中有16.51万“啃老族”,多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被迫“啃老”。如今,更多的年轻人辞职回家,加入“啃老”队伍。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从“被动啃老”变为“主动啃老”。

        许多父母面对被啃老,有心甘情愿的,有无奈接受现实的,也有不愿承受却找不到解脱之法的。面对这一现象,不少年轻人有苦难言:工作难找、薪酬低、房价高、婚配难……不啃老,买不起房结不了婚;不啃老,不蹭吃蹭喝,每月都是“月光族”;不啃老,请不起保姆,孩子无人照看……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主动啃老”呢?

        精气神未老先衰

        成年人放弃工作,主动啃老,无疑是一种人格羞辱。面对压力,放弃了奔放冲刺的人生性格,失去了勇于挑战的事业态度。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人生磨难理应成为进步阶梯,只有断除这种“草莓性格”,主动啃老才能得到有效缓解。

        警惕“蝴蝶效应”

        选择“主动啃老”,究其根源,主要是待遇差、压力大,孩子眼界高、虚荣心强,放不下身价,于是与父母达成契合,双方愿打愿挨。这在现实生活中即为“旁观者效应”,当看到他人“主动啃老”,其他人也会如出一辙,引发你、我、他一起“主动啃老”。所以,必须警惕“主动啃老”引发“蝴蝶效应”。

        立法外如何解决

        江苏省2011年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规定:“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以无业或者其他理由,骗取、克扣或者强行索取老年人的财物。”

        然而,“法律难断家务事”,更重要的是,经济转型导致社会情感撕裂,血缘是情感最后的港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老有所养”还不能完全指望社会。“养儿防老”即使只是一种虚幻的情感寄托,老人也需要留下这最后一点希望。于是,老年人拿起法律武器捍卫权益的自信,是拳头还未出手就先衰了三分。  

        (《北京晨报》12.5 雷泓霈 张亚莉 郭文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