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写这部小说,不仅要反映他们的生活,也包含着对他们命运的思考。
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燎原》,故事里的地下党员对工人们说,工人很了不起,工人两个字合起来是个天字。
那时我觉得工人真伟大,能撑得起天。
但是,在《燎原》的故事发生的时代,中国的产业工人只有200万,占4亿人口的0.5%。我们一直说中国革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这种说法很值得怀疑,只有200万人的一个弱小阶级,是不可能领导什么像样的革命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他们在革命中的作用微乎其微。那时候中国的天不是由工人阶级撑着,而是农民兄弟,农民占人口的99%。
新中国建立后,工人阶级的地位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安定了下来,不再受人歧视、打骂、剥削,比起大多数农民兄弟,他们的生活要好得多,有公费医疗、有退休金,在社会上是受人尊重的劳动者。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人阶级的地位又开始一天天地下降,不再是社会尊重的群体。
如今,全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进了城,他们正在构成工人阶级的主体。但是在概念上,人们还不承认他们是工人阶级,对这个群体,人们有一个带有某种贬义的称呼——农民工。
但是,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他们正在像马克思说的那样,逐步斩断了和土地的联系,失去了生产资料,陆续走进了工人阶级的队伍,成为新一代无产者,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老一代的工人,退休的退休,下岗的下岗,所剩人数不多了。真正的工人阶级主体,确确实实就是这些农民工。如果把他们也算上,如今工人阶级的阵容是大大地壮大了,比起上个世纪初那200万来,不知壮大了多少倍。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人的人数很快就将超过农民,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阶级。
但是,不知为什么,当初只有200万人的队伍被人们捧上了天,而当这支队伍真正成为社会主体的时候,人们却对他们视而不见了,仿佛这个有几亿人之多的庞大阶级,对我们这个社会是无足轻重的。
写完《工人》之后,我曾与一位在国家高级研究机构任职的资深经济学家探讨这个问题。不幸被我言中,目前,的确存在着敢不敢承认几亿农民工的工人身份和城市身份的问题。不承认他们,可以两头逃避责任:在农村,他们已经离开了,各级政府省了很多事,可以不去管他们;在城市,他们不是合法居民,他们的医疗、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可以置之不理。谁让你自己跑到城里来的?
但是,历史的责任是逃脱不掉的。农民工一旦割断了与土地的联系,就再也回不去了。既然回不去,不彻底解决他们的问题,就会形成巨大的隐患。这个隐患不解决,迟早会酿成大的祸患。
(《经济观察报·书评周刊》2011年12月号 于泽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