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12月08日 星期四

    “中国奇迹”是市场的奇迹

    《 文摘报 》( 2011年12月08日   06 版)

        过去30多年,中国走了一条极具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近年来又被冠之以“中国模式”。其倡导者认为:中国能够创造如此优异成绩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有一个强势政府和有着强大控制力的国有经济,有政治精英、学术精英和商界精英组合的带领,因此能正确制定和成功执行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是,将“中国模式”归结于政治上的求稳和经济上的激进,甚至归结于政治精英集权式的领导和国有经济的“长子”的作用,这无疑是对其最大的误读。

        客观而言,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完全是依靠市场经济自身的力量和私人公司的创造力,而不是什么别的优势。

        其一,从中国经济增长的规律看,在1992年小平南巡之前,尽管经济增长也比较快,但并没有给世界留下深刻的影响。国有企业沉重的包袱和低效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也使得经济运行很不流畅,经济长期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恶性循环,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源配置的方式并非基于市场,而是基于政府,计划在经济中的地位仍首屈一指,无人撼动。

        只有在小平南方谈话,特别是2001年中国入世以后,真正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才开始居于主导地位,市场的力量才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显现无遗。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市场机制,如果没有入世之后全球化的市场,中国不可能取得这么快的增长,这是市场的奇迹而非政府的奇迹。

        其二,在国有企业改革障碍重重的情况下,中国选择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增量改革”道路,而恰恰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真正引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民营经济占有的各种资源不足30%,却贡献了中国增长的60%、就业的90%、专利和创新技术的70%。就此而言,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一部不断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和限制政府干预的历史。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市场经济的改革,没有民营经济的崛起,靠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和维护国有经济在一些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就能创造所谓的增长奇迹。

        对中国的市场经济而言,政府的过度强大已成为最大短板,而非值得炫耀的比较优势。各种腐败和寻租,无不与政府占有过多的经济和政策资源息息相关。今天,当我们总结中国30多年财富创造的原因时,切不可以政府之强大视为“中国模式”的特色,更不可将其视为中国财富的制度源泉,只有如此,才能找到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和侧重点。

        (《同舟共进》2011年第12期 马光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