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走进徐志摩故居

    《 文摘报 》( 2011年11月26日   07 版)
    启功先生题写的“安雅堂”

      走进现代诗人徐志摩的故居,感受到的,是一种别样的思念与诗意。

      徐志摩在浙江海宁市硖石镇的故居实际上有两处,一为老宅,一为新宅。1897年1月,徐志摩在老宅第四进北厢楼里呱呱落地,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约22个春秋。400多年前建造的徐家老宅由于破旧不堪,于2001年被拆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两层楼中西合璧砖造洋房是1926年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前修建的新宅,新宅位于干河街,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前后两进,前带东西厢楼。新宅形似上海的石库门,正楼共两层,楼后有露台,登台可眺望东西两山。据说,徐志摩喜欢登台观景吟诗,《望月》等诗便是在这里孕育而出的。

      走进洋楼顿时感觉别有天地,房子里配有冷热水管、电灯、浴室等设备,楼下的深黄印花地砖,还是当年从德国进口的……这一切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乡镇无疑属于摩登级的。徐家世代以经商兴家,至徐申如(徐志摩父)在镇上有丝行、酱园、钱庄等,并创办硖石电灯厂等。因此徐父有此实力建造当时的豪宅。徐志摩亲切地称此为“爱巢”。

      抬头看匾。正门上金庸题有“诗人徐志摩故居”;二进门的“志摩故居”则由臧克家所书,而正堂上启功题写的“安雅堂”三个大字则十分飘逸端丽。《再别康桥》诗作摆放在十分醒目的位置,各种时期的主人照片将游人带入了诗人生活过的那个年代。墙壁上也多为陆小曼充满灵气的画作。

      张幼仪、陆小曼、林徽因三个女人的故事伴随徐志摩的浪漫一生。最有意思的是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大典,梁启超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的一段证婚词至今读起来还是有点惊心动魄:“徐志摩,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陆小曼,你要认真做人,你今后不可以妨害徐志摩的事业……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这段空前绝后的结婚训词如今也陈列于此,令参观者不免有些忍俊不禁,一笑莞尔。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间卧室一角有西式壁炉,很有西方古典情调;而客厅里则摆有红木的长台、八仙桌、太师椅、高脚茶凳等。长台上除座钟、瓷瓶外,中间还放着香炉、蜡钎,正面设有一榻,颇有魏晋风流余韵。别具匠心的设计,折射出主人在中西文化间游走的心境。

      “眉轩”与徐志摩夫妇的卧室相连,是两人的书房。陆小曼别名小眉,可想而知这“眉轩”饱含深情的寓意了。书桌上是一部英文打字机,可以想象当年诗人在红袖添香夜伴读的情境下,敲打出一首首隽永甜蜜的诗行。登堂入室,睹物思人。以前读徐志摩的诗文,如今进入其家居,似能读出诗人内心隐微的情愫。

      徐志摩一度有过隐居海宁的想法。菊花、黄酒、河蟹足以逍遥;娇妻、棋琴、诗文可慰平生;每日翻译三四千字,聊可度日,“草青人远、一流清涧”的超然生活无疑令人艳羡。但不久,孙传芳部队扰乱海宁,家家闭户,一宿三惊,徐志摩夫妇为避兵乱,被迫移居上海。从此,他们很少回到故里。

      (《解放日报》11.18 合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