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人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对苏联当时的国情,发生了认识上的偏差。
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苏联国力迅速增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加上苏联1957年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60年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升空,同时还创造了其他几个世界第一,这使苏联在60~70年代成为世界上的科技大国、军事超级大国。面对这样一些情况,应该怎样认识苏联的基本国情呢?
赫鲁晓夫接过斯大林“建设共产主义”的口号,提出20年后,即到1980年达到“共产主义”。勃列日涅夫变了个说法,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国家”。于是,苏联在70年代四处出击,采取战略攻势,世界四大洋到处有它游弋的军舰,世界五大洲到处有它插手的地盘,欲与美国一争高下;同时,实行革命输出,大手笔援助亚非拉国家,消耗了大量外汇和巨大资源。
实际上,苏联真正的国情又怎么样呢?其实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差距。苏联的实力主要是军事上的;而在广泛的民用工业、民用科技方面,苏联还相当落后。
同时也应看到,苏联的发展主要是在欧俄部分,广大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北部沿北冰洋地区,都还落后得很;就是中亚、外高加索一带,也不是发展得很理想。
更重要的是,苏联的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投入很大,效率很低;科技革命落后于西方,就是已有的科技成果也得不到很好的应用。这使苏联的经济发展很脆弱;政治上的因循守旧、僵化停滞,造成其政治意识形态的异常脆弱性。这样,就使苏联这艘巨大的航船经不起大风浪的摇曳和震荡,一经改革的考验,就桨断船裂,沉没大海。
这种对国情认识上的误判,大大有害于苏联的发展,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至今还属于一个“新兴国家”,或者说是“发展中国家”,主要靠出售石油和天然气维系国计民生。
(《北京日报》11.14 马龙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