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文言小说的成熟和繁荣。宋代文言小说就其数量而言,现存和可考的多达二百余种。就其篇数而言,更超过唐代。
但尴尬的是,宋人小说受到的评价向来甚低,远不及唐。如明人杨升庵就说:“说者云,宋人小说不及唐人,是也。”同时代的胡应麟也说:“小说,唐人以前纪述多虚,而藻绘可观;宋人以后论次多实,而采艳殊乏。”应该说,以“藻绘可观”与“采艳殊乏”概括唐宋小说的不同语言特色,确实比较准确。
其实,宋人小说不被看好,与其“平实简率”的语言有关,而这种风格的形成,又与宋代语言文白消长的大背景有关,它是白话大量渗透进文言小说造成的。宋代的不少文言小说,虽然还具备文言的一些基本表达方式,但若与唐代的同类作品比起来,其口语成分明显增加,实则只能算是一种“浅近文言”。
其主要表现是,在一些看似规范的文言句式中,白话词汇及表达方式大量增加,无形中“稀释”了文言的成分。如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记梅尧臣事:“其初受敕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刁氏对曰:‘君于仕宦,亦何异鲇鱼上竹竿耶!’闻者皆以为善对。”夫妻二人的对话有文言语气词“矣”、“耶”,似乎是文言;但“猢狲入布袋”、“鲇鱼上竹竿”又都是民间俗语,这样就形成了文白夹杂、既文且白的特殊语体。
文言语体浅俗化的倾向,在宋代小说中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从语言进化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进步。但对于正统文人而言,这算不上一件好事。所以到了明代,保守的文人发现文言渗透的口语越来越多,便提出“文必秦汉”的口号,就是倡导要用秦汉时的词汇、语法写文章。
(《今晚报》11.5 孟昭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