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一些创作人员骨子里流的是享受的血,念的是实用主义的经,远离大众、远离生活成了正常现象。这与我们老一辈艺术家深入生活的精神相去甚远。早年北京人艺拍《龙须沟》,焦菊隐导演带头组织演员去龙须沟体验生活,演员们一待就是两个多月,撰写观察日记和角色小传。话剧演出后引起轰动,就连龙须沟的居民都承认,戏里的角色简直是从沟里走出来的。
现在的观众,得有多大的福气才能看到当年的经典。演员赶场、走穴、拍广告、做宣传、制造绯闻和八卦新闻,他们已经乐于浮华的生活,根本不会为了体验生活下基层“受苦”。脚步一旦飞起来,再想慢下来谈何容易。
一些文艺工作者,一旦站在舞台上,就飘飘然,被廉价的掌声搞得晕头转向,真以为自己是“上帝”,高高在上。我们有些人找不准自己的定位,不知道“我是谁”,以为文艺是神圣的,他们就应高高在上、唯我独尊,殊不知丢掉了根和本。其实要弄清楚“我是谁”很容易,那就是要热爱和呵护脚下的土地,真诚面对艺术和人民。在这个前提下,就会知道“为了谁”、“依靠谁”。
(《光明日报》11.5 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