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给我买个南瓜蛋糕吧,我要过‘万圣节’。”几天前,在北京一家连锁蛋糕店门口,一个小女孩指着橱窗上的广告图片对妈妈说。
在西方,人们会在“万圣节”戴上面具,穿着迷惑鬼魂的衣服,以面包、鸡蛋、苹果等食物当供品以求好运。小孩子们还会提着南瓜灯,逐户敲门,不给糖果就捣蛋。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自打女儿上了双语幼儿园之后,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之类,都要给女儿做准备。最让她头痛的就是“万圣节”,不但要给孩子准备服装、配饰,还得有南瓜灯、糖果等节日必备物品,每次花销需要300元上下。
10月31日“万圣夜”当晚,在一家网站工作的崔书伟召集一帮同事找了个酒吧狂欢了一夜。“平时工作压力大,趁着过节给自己减减压,其实过洋节也就是图个乐。”
不过,年轻人的热衷引来了反对者的质问:“还有多少年轻人知道,所谓这个什么‘万圣节’之前四天,是咱们传统里除了清明节外一个很重要的祭祀日——‘送冬衣’呢?”
“对于外来节日和文化,我们不应盲目崇信,也没必要出口就是‘抵制’。”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颐武说,至少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节日来对西方国家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国外还常常过春节,也是同样的道理。”
(《光明日报》11.4 殷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