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灰霾”的空气咋变成了优良

    《 文摘报 》( 2011年11月10日   02 版)

      前些天,北京大雾锁城,空气污浊。120都出来警告心脏病、高血压患者不宜出门。但气象部门发布的空气质量却显得举重若轻——轻微污染。

      其实,相对于广东,北京气象部门承认自己空气轻微污染已相当值得钦佩。

      媒体报道,10月以来,由于冷空气迟迟未来,天气又干燥少雨,广东多个显示出现雾霾天气,但翻查省环保部门10月份以来监测记录,全省各地空气质量一片“优良”。即使在气象部门监测到雾霾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1公里的10月24日,全省21地市空气质量仍然保持全优良。

      这是一个奇迹,不管你信还是不信,反正气象部门信了。

      目前的空气质量评价标准只评价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大颗粒物(PM10)三项污染物,不能适应珠三角城市以机动车尾气为主的污染新形势了。

      事实上,灰霾的形成主要与PM2.5有关(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与PM10相比,PM2.5由于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这首先由于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目前受到发展指标和民生指标双重挤压,而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又相对乏力,便只好通过环保数据造假来保GDP硬指标。

      喜鹊般的数据造成了严重后果:首先有损于政府公信力;更要命的一点:抑制了公众自觉选择低碳环保生活的热忱——空气都好成这样了,即使多买车多上路还是有空间的。

      (《工人日报》11.6 石述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