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曼德勒明德华文学校校长胡定邦,近日随缅甸华文学校校长访问团访问了中国。同时,国内一家慈善基金会还向缅甸明德文教会捐赠了一批国内教材。尽管杯水车薪,影响有限,但“这在以前都不敢想象”,胡定邦感慨。
过去50年,受缅甸国内政治和缅中关系的影响,华人在缅甸备受打压;缅甸的华文教育也经历了一段极其幽暗的时光。
打击华文教育
缅甸的华文教育曾有过一段兴盛。1948年缅甸独立之初,在缅甸居住的华人已达数十万之多,华人在缅创办的华文学校也达两百多所。
进入到1962年,军方趁势推翻了民主政权,上台后的奈温军政府实施“缅甸式社会主义”政策,宣布“缅甸教育由国家承办,不允许私人办学”。
这场借社会主义为名推行的强制缅化运动,让缅甸原本蓬勃的华文教育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一夜之间,缅甸国内两百多所华文中小学被强行关闭和收编,变成政府公立学校,只能教授缅政府颁布的统一缅文教材。
受中国国内极左思潮的影响,在学校被收编为政府公立学校后,仰光华侨中学的师生仍坚持佩戴毛主席像章,呼喊革命口号。
这恰好为不断膨胀的大缅族极端民族主义排外情绪找到了宣泄口。缅甸军方人员扮作暴徒,呼喊“红中国人滚回去”的口号,对华人团体和家庭进行了肆意屠杀和洗劫,酿成了1967年缅甸排华流血恐怖事件。
事件发生后,中缅外交关系近乎断绝,大批华人和其他少数族裔逃离缅甸或者逃往山区,留在缅甸的华人则受到军政府的重点监控。“地图上,每个华人的住所都单独做了红色标记。”胡定邦回忆说。
此后,缅甸换发身份证,华人只能拿到绿色的居民证。与红色国民证相比,在从业、购买不动产、外出等诸多领域均受到限制。华文教育也受到了更严厉的政策限制:缅甸国内一律取消汉语和汉字,更不允许教授汉文。彼时,缅甸华人几乎不敢公开说华语,见面不敢互打招呼。
火种犹存
离排华事件中心稍远的缅北地区,一些在缅华人为保存华文教育做了勇敢的努力。
有宗教背景的刘炳宏当时找到缅甸的佛教领袖,拿到了准予用华文教授佛经的批文。于是,在佛堂护佑下,刘炳宏在腊戌开办了“明德五戒佛经学校”,被缅甸后来开办的华文学校纷纷效仿。曼德勒孔教学校即是其中之一。其创办者吴中庸在中缅关系近乎断绝之时,借用台湾的关系,得到了台湾当局对缅甸华文教育的支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明德学校甚至需要靠春节老师带着学生挨家挨户拜年,或者搞一些表演活动募资方能维系。此外,还要经常遭遇军政府的突击检查。以佛经为名教学的华文学校,华裔学生手边都会放一本佛经以备不时之需。
隐忍和适应
1988年后,奈温政权被推翻。与此同时,随着缅共解体,中国对缅外交政策的变化,中缅关系也逐渐改善。
1990年代,在缅甸政府的“默许”下,华文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在缅甸各地重新创办起来。年华渐老的华文教师纷纷重回学校,甚至义务教学。
由于只是补习性质,缅甸的华文学校只能利用政府学校的课余时间授课。华裔学生因此学业极为辛苦。早上6点就必须赶到学校上课,到8点再去缅文学校;等到下午3点放学后,又回到华文学校上课至5点半。而每年5月至7月缅文学校放假,华裔学生却要在华文学校开始全日制的课时。许多从华文学校毕业的华裔学生也成为了传播华文教育的种子,回家后便在当地办学,教授华文。
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体的强势崛起,中缅贸易日益频繁,华文教育在缅甸也逐渐受到重视。虽然依旧未能取得合法身份,但已是半公开化的存在。不少缅族人,甚至连缅族高官都将子女送到华文学校。“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胡定邦说。
(《南方周末》10.20 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