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长期诟病的出租车体制之下,司机来源郊区化、打车平民化以及越治越堵的路况,让北京“打车难”的现象越发显得严重起来。“打车难”背后所反映的,却是这些年北京的哥生存状态的变化。
出租车司机梦想开“黑车”
“那时候,我的梦想就是能开上‘黑车’!”现在已经开上黑车的王贺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轻松自在,生意也好。”
王贺是地道的北京人。1994年,他开始开出租车。当时的北京,道路通畅,油价和物价比现在低很多,每天工作8小时,可以赚得不错的收入。“要知道那会儿,开出租也算是一个体面的工作。”王贺说。
2000年,北京的出租车行业开始实行公司化进程。政府便逐渐把车辆的产权和经营权分开,新购置的车辆直接归公司,由其将经营权特许给司机。
王贺逐渐感觉到开出租的收入已经固化,而房价、物价、油价却不断上涨,王贺开始加班拉活,每天开车时间已经达到12个小时左右。
但他很快发现,随着房地产的发展,北京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小区,这些小区因为交通配套滞后,黑车市场逐渐形成。因为没份钱,很轻松地拉一些固定客户,挣的也比开出租多。
2009年年底,王贺攒钱买了辆比亚迪F3,开始了自己的黑车生涯。
司机郊区化
对于住在市区的出租司机,收入的下降意味着生存压力增大,转行成为更好的选择。
由于北京出租车行业只招收有北京户籍的人,因此,北京市区的哥的退出,给北京郊区农民带来了就业机会。据估计,北京现在约有90%的出租司机来自京郊。
伴随着这种变化,原来那些闻名全国的“侃爷”的哥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腼腆、寡言的农民转变成的哥。
在长期研究出租车问题的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由晨立看来,出租车司机人员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份儿钱提高,还有通胀使得城市人无法依靠开车的微薄收入糊口。
一位执法人员称,从出租车计价器看到的司机每月营业额,部分司机营业额能高达2.5万元,平均每人也能拉1万多元,但除去5000元多的“份子钱”、油钱等,留给的哥的所剩无几。
在地方保护主义下,相对轻松且收入稳定的工作通常会留给本地人。由晨立认为,一个本地人逐渐退出,把机会留给郊区农民和外地人的行业,多半是一个在利润和性价比方面都不具吸引力的行业。北京的出租车行业便是如此。
(《经济观察报》10.31 谢良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