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南昌队选手和广州队选手在划艇比赛中挥桨打斗,令第七届城市运动会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让七城会组委会始料未及的是,自家费钱费力承办的运动会,非但未能在过去十来天里成为竞技体育的焦点,反倒成为“运动会太多太滥”的反面力证之一,饱受诟病。
主办地江西南昌“借运动会唱品牌戏”的想法落了空。但运动会和金牌一样,从来都不是洪水猛兽。只是当它们成为官员的政绩工程、城市的盆景工程时,就难保不偏离本来轨道。
不过,就在“砖家”蜂拥围剿“运动会”的时候,一支来访的俄罗斯小学足球队“以小打大”,以15∶0击败北京某小学足球队的照片,却更加触目惊心。在那场惨败中,最让人心痛的恰恰是身高体重远超对手的中国小学生,场上气喘吁吁、害怕拼抢的惨状。
而这并不是个例。受场地制约、安全考虑、家长影响,在无数“60后”、“70后”心目中印象深刻的学校运动会、冬天的晨跑,如今已经从很多学校销声匿迹。
中国国家体操队教练在评价中国女选手为何“比得不如练得好”时,就坦言国外选手从小就开始在各类比赛中磨砺,她们的心理素质要比中国选手过硬得多。而在国外各类社区比赛、校际运动会中脱颖而出,并最终成长为超级体育明星的运动员,更是不胜枚举。相比之下,中国的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几近贫瘠。
中国的运动会不应该被妖魔化,被扭曲的只是执行者和参与者的方式,而真正履行强身健体初衷的运动会,其实少得可怜。
(《中国青年报》10.27 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