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曾经下令编纂过一部规模浩大的类书,叫做《永乐大典》。由于《永乐大典》的规模太大,当时并没有刊刻。嘉靖三十六年,故宫中发生火灾,火势危及文楼,嘉靖帝连下三四道命令抢救《永乐大典》。火灾之后,他下令将其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从此《永乐大典》才有了正、副两部,一般称为“永乐正本”和“嘉靖副本”。
副本完成后,永乐正本据说被移放到南京,但史籍中并无明确记载,而且到了明朝灭亡后,这部书离奇失踪了。所以从明末清初开始,人们就一直在寻找该书的下落,但是至今一册也没有找到。一部数量多达1万多册、体积超过40立方米的巨著,怎么能在世间销声匿迹了呢?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谜团!
中国国家图书馆现藏有161册《永乐大典》副本,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存有60册。在这珍贵的221册中,有一本曾经流落到民间,甚至被女人们剪成了鞋样。
20世纪80年代,山东掖县有一位叫孙洪林的农民,他无意间在一本挂历上看到《永乐大典》的书影,忽觉和家中一本古书类似。他马上跑回家,翻出那本古书。古书像一张小年画那么大,外皮像是用布装裱的,里面的纸很厚、很白,每页纸上的字比较少,上下都有很多空白。由于这本书的纸很厚,孙家的女人都用它来剪鞋样或绣花样。不过出于“敬惜字纸”的传统,她们只用空白的部分,有字的地方一点儿也没有剪。1983年初,北京图书馆派专人到了孙洪林家中,带回了这一残本。
至于这本《永乐大典》是如何从北京流传到山东掖县农村的,人们还不得而知。据推测,可能是掖县有人参加过义和团运动,在北京与八国联军巷战时恰巧拾到此书,就带回了山东老家。后来不知怎的,这本奇书又辗转流落到了孙洪林家。
(《中老年时报》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