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当笔者远赴欧洲常驻时,世界都在高呼“学习华尔街”,以美国为代表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风头正旺;2009年底,当笔者收拾行囊准备离开欧洲时,西方大多数国家依然没有走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阴影,只有德国例外,依然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德国的实力在工厂
谈及德国,人们马上就对奔驰、宝马、大众汽车、克虏伯的枪炮如数家珍,对西门子、大众、拜耳、巴斯夫等大企业如雷贯耳。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7家在德国。
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欧洲头号经济体,其经济总量占欧盟总量三分之一,可谓是欧洲经济的“发动机”。德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其工业制造业占GDP的29%,成为其经济的“脊梁”,带动了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德国的精密机械、制药、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环保产业闻名于世,德国的产品以质量可靠著称。
正是由于制造业的发达,面积与中国云南省相当的德国,虽然自然资源匮乏,但自2003年开始成为世界头号出口大国,一直到2009年才被新崛起的“世界工厂”中国推到世界第二的位子。
德国产业分布均衡
与英国和法国经济中心绝对集中于首都,中国经济中心集中于首都和沿海不同的是,德国产业分布平衡,没有一个傲视群雄的经济中心。
德国许多大企业不喜欢扎堆在大城市里。德国排名前100名的大企业,只有3个将总部放在柏林。德国的东南西北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经济。比如,西部鲁尔区是著名的重工业区,炼钢、船舶制造、机械制造等,大名鼎鼎的克虏伯就在这里;中西部的法兰克福是金融中心,云集了德交所、欧洲中央银行和全世界的银行分部;西北的不莱梅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转运港,汉堡港是欧洲第二大港,还是德国的“媒体之都”;东部的德累斯顿和莱比锡以光学仪器、精密机械制造出名,中部汉诺威的会展经济举世闻名,更不用提南部的慕尼黑和斯图加特了。
毫无疑问,产业平衡分布的好处是方便就业,避免就业人群集中于某几个超大城市,实现共同富裕。由于注重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发展,即使在金融危机浪潮最猛烈的时候,德国的民众也没有风声鹤唳的感觉,生活如常。
“有同情心”的资本主义
德国实体经济的背后,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支撑。1991年,法国经济学家米切尔·阿尔伯特把“德国模式”称为“莱茵资本主义”或“莱茵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是由美国前总统里根和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打造的“新美国主义”或“盎格鲁·萨克逊”模式。相比之下,“莱茵资本主义”更讲究社会保障,兼顾公平与效率,不妨称之为“有同情心”的资本主义。
(《国际先驱导报》9.9吴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