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这首诗,历史上至少有十四种说法:一是令狐青衣说;二是咏瑟说;三是情诗说;四是悼亡诗说……每一种表达都有道理,然而这些道理的背后蕴藏着一个更深的、普遍的、每个道理都离不开的大道理,那就是感知当下,要觉知生命中伟大的当下力量,否则只会留下惘然的追忆以及无尽的迷思。我以为这是本诗的主旨。
基于这个想法我试译如下:精美之瑟无端端地多到五十弦,可是它的每一弦每一柱都在迷思它的美好年华。这迷思就如庄周梦蝶一样迷乱,我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我?这迷思也像望帝一样执迷,死了还把春心托给杜鹃。(人在执迷中是很难醒悟的,也是难以自拔的),就像沧海的鲛人之珠只有在月明之时,才能看到它原来是泣泪而成,也如蓝田玉一样只有在阳光暖和之时,才能看到它渺生轻烟。此种在美好华年发生的迷思之情,可以期待日后会不断地追忆它。然而身处其中是无法当下感知的。是迷糊不清,怅然若失和一片迷惘的。
千年来对锦瑟一诗诸多解读,同样也离不开在“华年”这一时间维度上的展开。人往往身处其境,不能感知其美,缺乏觉知当下的力量,当时过境迁时却又迷思在追忆中。这就是人性。
当你在明朗的夜晚凝视无垠的天空,而惊惧于它绝对的宁静、深邃和浩瀚时,那说明你的当下感知已经临下,虽然只有短短几秒钟,那一份美和神性就在那里了。反之,如你心智被困,杂念涌起,或背负包袱,同样仰视苍穹,你就会视而不见,觉察不到这份美,日后每每忆及此事留给你的只有懊悔惘然的心结。
我认为《锦瑟》仅用句解或章解来理解是不够的,也是不完整的,要把控其通体之美,深得其弦外之音,从这个意义上《锦瑟》是首禅诗。
(《新民晚报》9.12 朱明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