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8月13日 星期六

    哪些障碍垫高了寒门子弟考入名校的门槛?封锁了他们努力向上攀爬的通道?他们还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穷孩子没有春天?

    《 文摘报 》( 2011年08月13日   01 版)

        拿到班级花名册时,陆铭(化名)注意到,全班60多位同学,农村籍学生只有5个左右。

        作为北京大学某文科院系2009级1班的班长,陆铭此前一直以为,通过高考选拔获得中国这所顶尖大学通行证的同龄人,多数该有着和他类似的成长经历:出身农村,家境贫寒,独立自强,品学兼优。现在,手上的花名册颠覆了他的认识。

        有统计显示,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在北大校园,陆铭鲜有同乡,毕业于县级中学的他也没校友可聚,他成了孤独的传奇——眼下,什么样的年轻人才最有可能上北大、清华?

    寒门少年都去了哪儿?

        清华大学讲师晋军指出,一名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是这样的: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北大校园里,学者廉思组织了一个“返乡调查”计划,以为学生支付回家硬座火车票的方式,鼓励他们假期回到家乡,完成一篇调研报告。今年,这个计划不得不暂停。

        “申请经费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少,今年干脆就没有了。”廉思说,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对大多北大学子而言,一张免费硬座火车票实在太没吸引力,卧铺、飞机,才是回家的主流方式。

        在复旦大学招生办一位老师的印象中,这几年被招进复旦的学生,父母都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与体面的社会地位。“学生们都在复制父辈的模样。”

        那么,学习刻苦,成绩不错的寒门少年都去了哪儿?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而军事、师范等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向上流动倍感艰难的不仅仅是农村少年。2004年,厦门大学进行调查后发现,普通工人阶级子女考入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别减少了7.9%与5.6%。

        学者廉思与他的团队走访蚁族后发现,家庭状况与所考入的学校成正比,“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连专科都考不上或不愿读的少年大有人在。廉思曾选取了河北一座普通村庄作为研究样本,那儿浓缩了中国基层凋败的模样——马路上平常看不到什么人,一旦闹出点什么动静,一大帮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立即呼啦啦地从网吧、桌球室里涌了出来。

    不平等的起跑线

        仝十一妹,这位来自河北沧州农村的24岁女孩,现在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研一学生。

        仝十一妹的小学、初中分别在乡村与县城度过。中考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母亲为成绩一路优异的她报考了衡水中学。在这所将应试教育发挥到极致的军营式河北省超级中学,仝十一妹度过了紧张且竞争激烈的3年,2006年,她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如果我当时留在县城念高中,我肯定考不上北大。”仝十一妹说,那一年,她所毕业的县城中学年级排名第一的学生,也只是考上了南方一所二线名校。

        这是优质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征兆。超级中学是各省重点中学的升级版,它们大多位于省会城市,拥有丰厚的教育经费与政策支持,像抽水机般吸纳当地及周边县城最优秀的学生与最优秀的老师,每年几乎垄断了其所在省份北大、清华的名额。

    超级中学的出现

        超级中学的出现,很大程度成就于近年系列高考新政,保送、加分、自主招生的机会,大多被各省最富竞争力的高中包揽。例如,全国十三所外国语学校,每年最优秀的学生都可直接保送进入北大、清华。陕西超级中学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北大清华在陕西自主招生名额的98.9%、保送名额的97.3%,被西安的五大名校垄断。

        裸分考上北大、清华的几率越来越小。2010年北大在某省招收的70名文理科学生中,只有10人没有任何加分,其余60人则通过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性加分、保送的途径迈入北大,他们绝大多数出自超级中学。

        在高考系列新政的助力下,那些最富竞争力的重点高中实力越来越强,迅速升级为超级中学。绝大多数的普通高中与县城高中,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教育学者杨东平说,“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又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

    越来越窄的向上通道

        过去几十年中,高考向弱势群体倾斜的补偿性政策对象主要包括少数民族学生、烈士子女等。但较之特长生加分、自主招生加分、奥赛等加分,比例与力度显然偏小。

        自主招生是2003年的高考新政,它赋予部分名校招揽杰出少年的自由裁量权,有机会通过这一途径直通名校的,是超级中学与省级重点中学的学生。

        在甘肃会宁这座以寒窗苦读闻名的状元县做实证研究时,清华新闻学院09级本科生张晔遇上了一名垂头丧气的农村少年,这位被学校推荐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刚从考场上下来。“很多题目,他连看都看不懂。”张晔说。

        自主招生的考题涉及面广,往往是城市孩子才可能接触到的事物,比如五线谱,比如歼十……清华社科2010级的陈美诗则在自主招生考试中遇到了一道关于费孝通在哪里上大学的题目,她说:“我在进清华前连费孝通是谁都不知道,这题清华附中的孩子可就都知道。”

        艺术加分与寒门子弟更是绝缘。最近五年北大招收的体育特长生七成来自大中城市,来自农村的只有6%;而艺术特长生,迄今没有一位来自农村。

        “这意味着,中国高校扩招后,并没有增加寒门子弟向上流动的机会”,杨东平说,“相反,普通高校文凭的市场竞争力在扩招后越来越弱,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难度越来越大。”

        陆铭也回不去了。寒假回家,他与小学、初中同学的联系越来越少,围坐在这位清华大学高材生旁边,那些在县城工作或从外地打工返乡过年的同学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南方周末》8.6 潘晓凌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