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7月23日 星期六

    “听证专业户”使听证流于形式

    《 文摘报 》( 2011年07月23日   01 版)

        随机抽签次次“被选中”,这是听证会上演的闹剧,胡丽天老人只不过是听证会上一枚任人摆布的棋子,充当了有关部门需要的“群众演员”而已。因而,舆论仅仅谴责胡丽天老人是不客观的,其根本原因是听证制度程序的失控,以及相关监督的缺失。

        “听证会”是管理方式的舶来品,旨在通过民众的参与体现公共管理的民主性、合法性、公开性。近年来,各地在处理有关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时,也逐渐采用了“听证会”的方式,放手让民众参与决策。这种管理的民主性与科学性不言自明,但是一旦失去程序的公正,以及出现监督的漏洞,再好的管理制度也将失去效用,沦为外在的花架子。

        听证会的结果大多是开一次会,涨一次价。于是,在公众的印象中,听证会的代表似乎不能够代表民众的意见,而仅是决策部门的隐形代言。这样的听证会显然让决策机构甚为满意,而人民群众却是怨声载道,久而久之,听证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大打折扣。

        要摒除听证会流于形式的弊病,唯一的办法就是严格程序、加强监督、增加透明度。决策机关在进行民意征询时,应当将有关信息通过媒体平台予以公布,提高公众的知晓率与参与率,对于随机抽取的代表人员的相关情况也应当予以“晾晒”,以保证其资格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光明日报》7.19 梁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