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新国标自去年诞生以来,就一直争论不断。根据新国标的强制性规定,生乳细菌总数不得超过200万个/毫升。而按照老国标规定,最优级别生乳的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万个/毫升。新标准反而不如25年前制定的标准,这成为各方质疑新国标的主要依据。
对此,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乳品安全标准工作专家组成员孟瑾表示,1986年的老国标将菌落总数分为四个等级,Ⅰ级低于50万/毫升,Ⅱ级低于100万,Ⅲ级低于200万,Ⅳ低于400万,“新国标将400万调整为200万,应该说是要求更严格了。”
“许多人混淆了原料标准和产品标准两个概念。”西部乳业发展协作会秘书长王伟民曾表示。科普作家方舟子也认为:“目前的新国标之争更多地源于公众因误解而产生的恐慌,让人以为那200万细菌是要活活喝下去呢!”
内蒙古奶业协会理事薛孝先指出:“细菌总数所对应的是生乳,并不是消费者购买的乳制品成品。国内乳制品在生产过程中,原奶都是经过超高温灭菌,不存在原奶直接入口的问题,最终制成的奶制品也完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对于目前抨击新国标全球最差的言论,一位乳业内部人士表示十分不解:“日本的国家标准是生乳中的菌落总数低于400万个/毫升,但企业的标准都很严格,收奶时的标准是1万个/毫升左右。而菲律宾更是没有国家标准。”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严格标准,甚至比发达国家乳品企业的还严格。据资料显示,三元绿荷奶牛养殖中心2007年牛奶总细菌数就已经控制在10万个/毫升以下,福建长富2010年全年奶源细菌数的平均数仅为7.95万个/毫升,远高于国家标准。
(《光明日报》 7.12 郭丽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