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特色”用得很多很广,进行细致的分析有助于澄清一些问题。
“中国特色”作为修饰词,实际上有三种相似但也有差别的用法:一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的是中国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尤其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相比不同,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之内的差别和比较。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个词的重心是社会主义,比较的对象是其他制度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就是比较资本主义的民主政体而言的,强调的是不同制度之间的差别和比较。三是“中国特色的”,作为修饰词其重心是中国,比较的对象是外国,强调的不是制度上的差别,而是国情上的差别。
分清以上“中国特色”不同使用的差别,就能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涵义上的变迁。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时标准用法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要有点中国特色,着眼点是摆脱苏联模式、走中国自己的路。在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之后,我们在一些具体方面尤其是政治方面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说法,着眼点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不搞西方的政党制度、政治制度等。进入新世纪后,我们使用“中国特色的”各种说法,着眼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民族特色,维护历史传承。
(《北京日报》7.4 陶文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