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品牌时尚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展出的都是著名奢侈品牌路易威登(简称LV)的皮具。
当博物馆变成了奢侈品牌的发布厅,国有博物馆本应起到的文化和教育功能也就退化了。因此,有媒体质疑:“文化净土‘商’得起吗?”
至于为何要选择路易威登,国博副馆长陈履生解释说,“我们要反映的是历史与文化并存的概念,悠久的历史是以文化创意为支撑的,而路易威登自1854年创建以来,有很多影响旅行历史的代表性原创与体现艺术情感的各种设计。”
无论国家博物馆如何强调此次奢侈品展出的“文化”价值,其商业色彩是不容回避的。那么,博物馆到底是否可以举办奢侈品展览?
一些反对舆论将此与“故宫、承德避暑山庄设私人会所”相提并论。其实,这两者本质上并不是一回事。故宫、承德避暑山庄修建私人会所,那是将公共场所私人化,把本属于国人的公共空间“圈养”了。而国家博物馆举办奢侈品展出,并没有将公共场所私人化。
摘掉有色眼镜,理性看待奢侈品,类似路易威登这样的品牌,它奢侈的地方不仅仅在于价格,其背后的历史与消费传统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世界顶级的奢侈品,它能被广泛认同,其中自有其文化的创造。
回头再看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很多文物在它们所处的年代,何尝又不是奢侈品呢?历史上的中国曾是最大的奢侈品输出国,瓷器、丝绸、茶叶都曾是当年的奢侈品。为何自己家的奢侈品可以展出,别人家的奢侈品就不能展出了呢?
其实,博物馆这样的文化净土并非真的“商”不起,公众和舆论之所以对此有争议,主要是担心这些文化机构借此“自肥”。如果资金去向清楚,这样的奢侈品展览也并非一无是处。
(《深圳商报》6.1 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