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5月26日 星期四

    地理“密探”拉响安全警报

    《 文摘报 》( 2011年05月26日   01 版)

      在中国各地,一群特殊的外国“地面部队”不时被发现,这些游荡的“技术大盗”,手持小巧精密的测绘设备,非法采集着各种重要的地理坐标。

      国家测绘局近日通报了2010年十大测绘违法典型案件,“日本国某公民在新疆塔城地区非法测绘案”位居首位。据通报,2010年1月31日至2月18日,某日本公民以旅游、环境考察为名,使用手持测量型GPS(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采集我国境内地理信息坐标598个,85个塔城地区的军事管理区被定位。

      经举报,此案顺利告破,然而,国外非法测绘行为及国家安全隐患,依然如魅影飘荡在中国大地。

      偷窥中国地面隐私

      卫星造就了一个“没有秘密”的年代——数以百计的各类商用、间谍卫星每天都在拍摄地球的画面。倘若卫星照片的分辨率在30米以下,就可以发现港口、基地、桥梁、公路或舰船;倘若卫星照片的分辨率在3-7米,就可以发现雷达、小股部队、导弹基地、指挥所等较小目标。而现在很多商业卫星的分辨率都可以达到1米甚至0.5米。

      卫星能将地面情况观察得一清二楚,何以还有非法测绘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游荡?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孙海燕说:“如果没有地面辅助手段进行定位校准,就会由于卫星自身的轨道原因对图片的定位产生较大的误差。”

      此外,卫星影像的致命弱点还在于,它无法获得目标的属性信息,“比如桥梁的载重量、高度,以及建筑物的用途、地名等。”测绘专家李广云说,“只有详细了解目标的形状、结构性质、位置及与周围目标的相互关系,在军事上才有更大的价值。”

      准确偷窥中国地面隐私,已成为西方情报部门重要任务。

      无孔不入的窃取

      如今,许多窃取地理信息的行为都被包裹了伪装的外衣,旅游和科考是常见的托辞,他们随身携带的小巧测绘设备极易隐藏,这对防盗措施的完善提出了不少挑战。

      “还有一些外国的组织和人员,在对掌握了地理信息的单位和个人施以利益诱惑后,轻松得手。”与此同时,一些普通人意想不到的盗取方式也悄悄出现。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秘书长陈正利就透露:某日资企业生产的挖掘机,累计分散在中国土地上正在施工的有数万台之多,大部分的挖掘机上都安装了GPS智能服务系统,所有采集到的数据全部传送到日本。“这是违反中国法律的严重事件。”

      然而,即便是查处,也面临着处罚过轻、难以形成威慑的尴尬。在公开的十余起案例中,当事人获得的处罚一般以没收测绘成果和测绘工具,并处数万元人民币的罚款了事。

      用法律阻断窥视军事重地的目光,一直是对军地立法和执法部门的严峻考验。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为对地理信息大盗的查处提供了更坚实的法律依据。

      不过,有专家认为,努力发展技术才是硬道理。随着技术的发展,卫星测绘的精度势必不断提高,实地测绘的工具也会更加隐蔽,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反侦察技术,“防盗”必定越来越难。

      (《南方周末》5.19 方可成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