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二审在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二审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死刑判决。
药家鑫案二审“维持死刑”判决,打消了不少人的担忧,这是法治的胜利。不过,对于此事,类似“大快人心”、“真痛快”、“发来贺电”、“快快执行死刑,以免夜长梦多”等评论和留言充斥网络,又让笔者有些担忧。
当然,如果我们充分考虑药家鑫一案背后十分复杂、深刻的社会心理背景,对于一些公众在死刑判决后的“兴奋”态度,其实也可以理解。这正如此前曾有论者指出的,药家鑫案看似只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案件背后实际上早已蕴藏凝聚了浓厚的社会“公正焦虑”。比如,社会舆论对于作为农民工的受害人张妙悲惨遭遇的“公正焦虑”,对于作为“富二代”符号的药家鑫极度反感的“公正焦虑”。更深一层,这种“公正焦虑”实际上还表现在,公众对于药家鑫身后所代表的大学教育乃至整个中国教育严重不满的焦虑,对类似药家鑫案这样的案件背后司法状况不信任的焦虑。
显然,如果我们想让社会舆论能更加心平气和地感受诸如药家鑫案这样的司法判决,能够“恬淡为上”、充满悲悯情怀地认识理解死刑,及时平抚、消除上述这些“公正焦虑”,实乃不可或缺的社会心理前提。
(金羊网 5.23 楚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