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一位中年画家最近正筹备在北京办画展。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他托人请北京一位在圈内颇有名气的批评家写篇“评论”,表示愿奉上酬金若干。不料,那评论家听了酬金数目,对联系人说:这已是几年前的行情了……画家再找知情者打听,原来此君写捧场文章的酬金已从千字数千元涨到数万元,跟如今成名画家的作品价码差不多了。
上海书画院前院长、艺术评论家江宏慨叹,现在真正有思考、有见解,并且不受外界干扰、独立的艺术批评,不多了!多的是商业气味十足的捧场文章,充斥着言过其实的溢美之词,误导艺术爱好者和收藏者。当艺术评论和评论者自甘沉沦,那么谁来帮艺术创作者分析得失,作“旁观者清”的指点?当艺术评论和评论者斯文扫地,失去公信力,谁又能帮爱好者们品评作品,提升鉴赏能力?
批评的商品化问题,不仅存在于美术圈,同样出现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
清华大学教授、文化评论家肖鹰尖锐地说:“现在的中国读者会发现,自己无法根据批评家的评论来选择读物。文学批评嬗变为商业炒作,正在给文学创作帮倒忙,给商业帮大忙。”一针见血,值得深思!
(《文汇报》5.18 张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