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重庆“十二五”规划中,重庆提出,将在五年内发展10万家微型企业。近期,重庆市长黄奇帆又表示,步子要再大一些,力争每年发展2.5万户以上,五年达到15万户。
根据重庆市政府的界定,微型企业主要是指雇工(含投资者)20人以下、创业者投资金额10万元及以下的企业。
扶持政策主要针对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九类人群。对于微企的倾斜政策,黄奇帆概括为三句话:一、你出资本金,我给你30%~50%的财政补助;二、你有多少资本金,就免多少税。三、发展过程中扩大资本金,政府继续给予增资部分30%~50%的资本金补贴,免税额度再提高。在融资扶持上,微企的银行贷款利率也将享受财政贴息。
首批微企在2010年8月成立,共计3000户。据市工商局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已批准成立15061户。“基层的工商局每天都有人排着长队在申请。”重庆市工商局微企处副处长黄光辉介绍说,创办业中75%以上是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这1万户微企带动了118940人就业。”
“光靠教育,不一定直接富民。也不能靠杀富济贫来缩小贫富差距。只有实现充分就业,才是缩小差距的基础环节。”黄奇帆认为。
黄奇帆算了一笔账,发展1万户微企,每户财政一次性补贴5万元,也才5个亿,但可带动10万人就业。如果这10万人没有工作,成了低保对象,即使按平均每人每月400元低保金算,加上失业保险等,财政一年同样也要支出5个亿,而且年年要付。对微型企业是一次性投入,企业还会不断成长。这些企业还会纳税,工人有了工资还会拉动消费,一举多得。
黄光辉提供的情况是,2010年首批成立的3000户微企,目前有29户由于规模扩大,已经在工商局变更了注册资本,或递交了扩大雇工的申请。
(《21世纪经济报道》5.13 吴红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