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国家经济安全?百姓就业?共同富裕?国际竞争力?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教授认为,回答这些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人们常说,国有企业应该有进有退,应该从竞争性行业领域退出,进入那些关系国计民生、国民经济支柱、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可问题是什么叫“关系国计民生”?餐饮、食品、服务业,这不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吗?可为什么我们的改革首先是从农业开始的?粮食应该属战略资源,但我们却通过家庭承包制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经营模式。
为什么这些实行了非公有制的行业反而发展得都很好呢?为什么一定要公有制为主导,或者是国有制为主导?如果回答是“只有以国有制为主导,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那么是什么方向呢?回答是“社会主义方向”。那社会主义方向又是什么呢?回答是“以公有制为主导”。
这种循环论证,使问题终究是无解的。目前所谓的国有产权、公有制问题没解,就在于我们一直跳不出这样一个论证循环。所以要深化改革,需要有一个观念上的突破。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说明,人的自由恢复得越多,政府管制放松得越多,私人空间扩大得越多,经济活力提升就越多,经济增长就会有更大的自由度,各地区、各群体也才能因此享受到“水涨船高”的效应。
(《社会科学报》4.21 王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