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瑞典研究机构认为存在毒重金属安全隐患,另一边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回应未超国家标准,新近发生的“雀巢婴幼儿米粉事件”,再次引发消费者对食品的海内外“双重”标准的困惑。
“内外有别”的标准,一直以来都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困惑之一。差异背后,是国外太严,还是国内太松?
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卫生部负责制定。2010年1月,卫生部成立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主要工作就是对乳品安全标准、农兽药残留、有毒有害污染物、食品添加剂标准等进行清理和修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何计国介绍,“食品中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是食品安全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一些新的化学合成物质,尚没有长时间的消费历史,没有人类流行病学资料,因此,大多数食品安全限量标准的制定是以动物实验为依据的。“在动物实验获得的最大无作用剂量转化为人类的最大无作用剂量时,一般需要一个10倍的安全系数。”
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共有食品添加剂数千种,含添加剂的食品达万种以上,如此之多的食品添加剂,如果一一做动物实验会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教授李里特说,我们现在很多食品安全的标准制定没有基础实验,这就需要参考国外的经验和标准。“引进标准时,有时就按国际标准降低一点,然后说这是发展中国家的标准。”
而国外的标准,未必符合中国的国情。以馒头为例,北方人天天吃,但美国人并不是以馒头为主食。“如果我们简单引用(面粉增白剂的标准),无形中就会增加消费者的摄入量。”何计国说。
(《国际先驱导报》4.22 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