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4月21日 星期四

    放射性废物何去何从

    《 文摘报 》( 2011年04月21日   01 版)

        3月11日,日本地震当天,一部讲述中国首例核辐射受害者的电影《站起来》在国内上映。主人公宋学文15年前,在厂区里捡到了一条8厘米长的白色金属链,结果两年内相继失去了两条腿和一条胳膊。

        宋学文并不是唯一的放射源受害者。根据卫生部放射卫生专家组副组长范深根的统计,从1988年到1998年间,全国发生了各种放射性事故300多起,平均每年有30起,近千人受照射。

        2004年,当时的环保总局接管核安全监管职责后,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场放射源普查的专项行动。普查结果惊人,拥有放射源的单位超一万家,放射源超十四万枚,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省区。此外,至少两千枚废旧放射源下落不明。

        对于这些放射源来说,废弃后如何处置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1950年代放射技术民用后,最初的使用者多为“国字头”。各种各样的医疗、科研、农技机构以及国有企业使用过的放射性废源,有国家出资,也有稳定的回收渠道。然而,随着大批放射源退役,收储问题开始变得严重。中央财政曾划拨三千多万元,为一批倒闭、破产的用源单位解决废源的安置问题,但这依然是杯水车薪。

        以中国放射源数量每年增长15%的速度计算,未来需要退役、收储的废源也会随之水涨船高。目前为止,中国已建成两座中低放射性废物处置场。西北放射性废物处置场位于甘肃,自1999年试运行。另一座是广东的北龙处置场,2000年建成运行。第三座在建的中低放射性废物储存库,位于核工业集中的四川,但这些都不能完全承担起接纳全国放射性废源的重任。

        依照规划,中国将在2010年到2015年间,完成国家的高放射废物处置库选址,并在2050年建成。在这之前,越来越多的放射性废物何去何从,还是难题。

        (《南方周末》4.14 冯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