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4月07日 星期四

    诗歌教育是审美教育

    《 文摘报 》( 2011年04月07日   06 版)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长期来强调以文立国,文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近乎一种宗教。而文的核心正是诗。

      这点,我们比较中西方的父母给孩子取名一事就可看出:在西方,一些家庭经常把孩子的名字取为摩西、约翰、彼得等,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和圣徒同名是好事;但在中国,像张恨水、谢冰心等人的名字,之所以被人喜欢,就因为它有诗意——这说明,真正影响、塑造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还是诗歌的力量。

      西方人常常把人生的终极看作是神圣的、超越的、救赎的,而中国人却常常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看作是诗意的、审美的、艺术的,二者之间有根本的不同。诗意、审美、艺术的人生由什么来承载?诗。在中国人的人生构想中,诗意的人生要比庸俗的、充满功利色彩的人生更高一个层次。

      不能藐视诗歌的力量,它可以唤醒一个人内心柔软的部分,甚至让人热泪盈眶。诗歌的力量一旦深入人心,那种审美的、艺术的思想,就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设计,因此,提倡“诗教”,其实就是提倡一种美育。蔡元培主张打通科学和人文的界限,主张美育和智育并重,他说,“常常看见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的人难免有萧瑟无聊的状态”。

      诗歌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诗的感性,容易被人领悟;诗的优美,容易激发人的想象;诗歌中那种结晶的语言,深藏着许多精致的心灵。

      (《人民日报》3.29 谢有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