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3月31日 星期四

    机器人难进辐射现场

    《 文摘报 》( 2011年03月31日   07 版)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多名现场救援队员冒着受高强度辐射坚守最后防线。此事让人感慨的同时不禁要问: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此高危场所,不正是机器人的用武之地吗?为何却难见机器人进入核辐射现场?

        复旦大学机器人智能实验室负责人张文强分析说,机器人虽然种类繁多,但基本研发思路却是一致的——每完成一项任务,都需经过信息感知处理、行为执行和信息通讯等三个环节。

        在高强度核辐射区域,辐射能形成强大的核电磁场。这种电磁能量循着天线、电源线、集成电路板的金属线等进入电子电气设备内,立刻能通过高压击穿、热效应等方式对其造成破坏,引起数据库混乱、CPU误动作或停机、程序异常误动作、控制失灵等。

        此外,核泄漏现场作业机器人由于实行无人操作,因此只能远程遥控,这对机器人远程通讯的设备和环境提出了严格要求。令研究人员头疼的是,放射性物质产生的电磁脉冲同样会破坏通讯的硬件设备,干扰信息的准确传递。

        但即使在如此困难的前提下,科学家依然没有放弃开拓机器人在核电安全领域中的应用。近年来,通过使用特殊材料、严密封闭机器人外壳、设计保护性电路等方法,人类正带领机器人一步步走近“核区域”。

        就在不久前,美国专家设计出一个名为“先锋”的特制机器人,用于探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封堆后的“石棺”内部。但遗憾的是,要让机器人在核泄漏这样的恶劣环境中完全代替人类工作,完成一系列复杂任务,现代技术仍然难以企及。

        (《解放日报》3.21 彭德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