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到,你怎么就不行?”“看,别人家的老公多疼老婆,你多跟人家学学。”针对别人家的种种,网络出现调侃热潮,这或是对周遭压力的一种释放……
没必要比来比去
多数网友小时候都被类比过,家长动机可以理解,无非想激励孩子见贤思齐。可比得多了,孩子根本无从追赶,除了搞坏情绪,什么收获都没有。
事实上,我们往往注视了别人最闪光的一面,拿自己的“下等马”去比别人的“上等马”,如此“田忌赛马”,焉能不比出一肚子羡慕嫉妒恨?不少人比着比着,心态愈加阴暗,经常被别人家的新车、新房、新娘刺激到了。
能不能有点自信,相信自己也有别人难及的闪光点?没必要去偷窥别人家,自己过得舒坦比什么都重要。 (徐瑞娥)
榜样的力量
上世纪60年代毕业后,我被分配至外地文艺团体任编剧,收入仅能勉强维持生活。妻子主持家政,一旦手头紧便发牢骚:“都怪你抽烟、喝酒,降低了我们家生活水平!人家大刘,不抽烟不喝酒,不是照样写出剧本吗?”妻的责备不无道理,大刘是我同事,烟酒不沾,夫妻和睦。为了不与妻斗气,我下狠心,戒掉烟酒。退休后,儿子说:“爸!你的身体蛮好,能否寻个岗位,发挥余热,像楼上王伯伯那样……”王伯伯大我一岁,退休后被工厂聘为技术指导。正巧,街道办事处筹办内刊,我去应聘被选中。从此有两份收入,月月有结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从学习“别人”的过程中受益良多:增强基础知识,戒掉不良嗜好,还为小辈购房出一点力。如此好事,何乐不为。 (戈立)
鞭策孩子,下手别太重
平心而论,我小时候成绩好、爱看书、爱静不疯玩、兴趣丰富爱好广泛、会做家务、朴素不打扮、不乱花钱……可即便这样,爸妈还是有很多话可以唠叨。
今天说,这个小孩从小拜师学国画,比我自学素描水彩有前途;明天说,那个小孩跟着老爸学弹琵琶,经济实惠又传承民族文化。每次说起,我心里总是暗暗反驳:兴趣爱好又不能强迫的,凭什么我就一定得按照老一辈人的喜好喜欢传统艺术?再说,这个年纪要八面玲珑做什么?我的职业是学生,又不是交际花!
年纪渐大,我开始理解父母用心。他们用心良苦地仔细筛选,务求挑选出在某些方面略胜一筹的同龄人,给孩子设定追赶目标,整日鞭策,以免孩子沾沾自喜骄傲自满。
不破不立。父母宁肯“破”了孩子自信,也要“立”起孩子的危机感。当然,父母多次“辣手摧花”把我打击得无地自容,但我如今敲打孩子时,会适可而止。(哈尼)
有些听,有些不听
小女子今年三十有二,小时候读书成绩一极棒,经常被作为成功典型。大学时,妈妈曾抱怨我本硕连读耽误买房;工作后,亲友都劝我放下架子,在这个剩女泛滥的时代,找个归宿最重要:小张只有大专学历,嫁了个好老公;小王相亲3次,就成功“出售”自己;小李在图书馆看书,偶遇未来的先生……
对朋友们的关心与建议,我只有虚心接受,多听听“别人家”的故事也不是坏事,但要分清前车之鉴和学习榜样,没有可比性的个案不必过心。 (芬芳)
(《新民晚报》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