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来自加拿大的中国欧盟商会总经理唐亚东来说,过去的三个多月,数十次的大小会议,不计其数的邮件和电话往来,最终这场忙碌凝聚成了一份62页的中英文双语文件。这是一份提交给中国发改委针对“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文件,被唐亚东看成自己在商会工作五年以来“最骄傲的工作成果之一”。
这一切缘起于去年11月2日国家发改委在网站上发起的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这是一次大范围的意见征集,也就是说外籍人士、外国专家、外资企业、国际组织均可参加。
唐亚东和同事们马上就行动起来,“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在提高透明度上作出的努力,我们十分欢迎。”
唐亚东向记者介绍了这份“建言献策”文件形成的过程。中国欧盟商会的1600多家会员企业分布在中国各地,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在各个层面为“十二五”规划召开的大小会议达50余次,电话和邮件往来不计其数,直接为这一文件工作的人员达到四五十人。
按照一般的推断,为“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议,对在华投资外企来说无疑是一个表达自身诉求、“抱怨”甚至“发牢骚”的好机会,但唐亚东对记者强调,中国欧盟商会不会代表任何单个欧盟在华企业发言。
唐亚东说,对欧盟在华企业来说,面临的最大困惑是法律法规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问题,因此“法律与竞争”也就成为整个文件中分量最重的部分之一。中国欧盟商会在该部分建议具体,措词直接,其中包括,“应当将法律法规草案的公开征求意见程序标准化,并至少留出8周的时间,以便所有利益相关方可以提交意见和建议。”“所有法院的判决应当在官方网站上公布。对于法院作出的所有判决,确保任何利益相关方都可以进行查阅。”
唐亚东表示,中国欧盟商会当然非常希望文件中的某些部分能够在“十二五”规划中有所体现。但他同时也深知,在这样一个勾画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的宏文中,中国决策者需要考虑到的利益相关方非常之多,而欧盟在华企业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成千上万字中能出现几十个字就很不容易了。”
(《北京青年报》3.7 马宁)